中文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文献综述 | 第10-19页 |
1.1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 第11-15页 |
1.2 促红细胞生成素 | 第15-18页 |
1.3 心肌梗死细胞因子治疗的发展趋势 | 第18-19页 |
2、前言 | 第19-20页 |
3、材料与方法 | 第20-32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20-22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22-32页 |
4、结果 | 第32-46页 |
4.1 心肌梗死动物模型建立 | 第32页 |
4.2 外周血细胞检测 | 第32-34页 |
4.3 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34+/Flk+ EPCs | 第34-36页 |
4.4 超声心动图评价心脏功能 | 第36-38页 |
4.5 心肌梗死面积测定 | 第38-39页 |
4.6 心肌梗死边缘组织新生毛细血管密度检测 | 第39-40页 |
4.7 凋亡心肌细胞检测 | 第40-41页 |
4.8 梗死心肌微环境VEGF mRNA及蛋白表达 | 第41-43页 |
4.9 梗死心肌微环境SCF、SDF-1、MIP-1a和MCP-1 mRNA及蛋白表达 | 第43-46页 |
5、讨论 | 第46-54页 |
5.1 G-CSF和EPO治疗AMI有效时间窗和剂量 | 第46-47页 |
5.2 G-CSF、EPO及联合应用对AMI大鼠心功能的影响 | 第47-48页 |
5.3 G-CSF、EPO及联合应用促血管再生作用 | 第48-50页 |
5.4 G-CSF、EPO及联合应用对CD34+/Flk+ EPCs动员作用 | 第50-51页 |
5.5 G-CSF、EPO及联合应用对梗死心肌微环境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 | 第51-54页 |
6、结论 | 第54-55页 |
7、致谢 | 第55-56页 |
8、参考文献 | 第56-71页 |
9、个人简历 | 第71-73页 |
10、附图 | 第73-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