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引言 | 第8-11页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2 论文的研究意义和目的 | 第9-10页 |
1.2.1 研究意义 | 第9页 |
1.2.2 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1.3 课题实地调查与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第2章 地域文化商业街导视系统相关理论研究 | 第11-25页 |
2.1 商业街的发展概述 | 第11-15页 |
2.1.1 我国商业街的发展演变 | 第11-13页 |
2.1.2 国外商业街的发展历程 | 第13-15页 |
2.2 商业街的发展模式 | 第15-17页 |
2.2.1 现实问题分析 | 第15-16页 |
2.2.2 发展现状 | 第16-17页 |
2.2.3 借鉴与启示 | 第17页 |
2.3 地域文化商业街的形成因素 | 第17-20页 |
2.3.1 地理环境 | 第17-18页 |
2.3.2 人文情感 | 第18-20页 |
2.4 地域文化商业街导视系统的特征 | 第20-25页 |
2.4.1 商业街导视系统的萌芽与发展 | 第20-22页 |
2.4.2 地域文化商业街导视系统的表现特征 | 第22-25页 |
第3章 地域文化商业街导视系统的设计形式 | 第25-27页 |
3.1 地域文化商业街导视系统界面设计要素 | 第25-26页 |
3.1.1 界面字体 | 第25页 |
3.1.2 地域图形符号 | 第25-26页 |
3.2 地域文化商业街导视系统界面设计要素 | 第26-27页 |
3.2.1 材质的选择 | 第26页 |
3.2.2 施工工艺 | 第26-27页 |
第4章 地域文化商业街导视系统的设计方法 | 第27-32页 |
4.1 地域文化商业街导视设计的原则 | 第27-30页 |
4.1.1 功能性原则 | 第27页 |
4.1.2 文化传承原则 | 第27-28页 |
4.1.3“情”与“景”的视觉体验原则 | 第28-29页 |
4.1.4 形态与空间相适应原则 | 第29-30页 |
4.2 地域文化商业街导视系统视觉界面设计方法 | 第30-32页 |
4.2.1 地域文化图形符号应用 | 第30页 |
4.2.2“重组”形式应用 | 第30页 |
4.2.3“隐喻”与“再现”形式运用 | 第30-32页 |
第5章 设计案例——武汉楚河汉街地域文化商业街导视系统再设计 | 第32-52页 |
5.1 楚河汉街地域文化商业街的现况概述与现有的导视系统设计方案 | 第32-44页 |
5.1.1 楚河汉街地理特征与街道空间环境 | 第32-34页 |
5.1.2 楚河汉街的命名依据 | 第34-39页 |
5.1.3 楚河汉街中地域文化元素的发掘 | 第39-42页 |
5.1.4 现有的导视系统设计方案 | 第42-44页 |
5.2 再设计方案建议 | 第44-52页 |
5.2.1 对整体设计风格的定位与思考 | 第44-45页 |
5.2.2 导视系统在展现其地域文化要素上所表现的不足 | 第45-46页 |
5.2.3 可增加的造型方案与界面视觉要素 | 第46-50页 |
5.2.4 可增加形态意识要素 | 第50页 |
5.2.5 整体改造建议 | 第50-52页 |
第6章 总结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附录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