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一、绪论 | 第10-22页 |
(一)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0-13页 |
1. 研究的背景 | 第10-12页 |
2. 研究的意义 | 第12-13页 |
(二) 国内外研究概述 | 第13-16页 |
1. 国外研究概述 | 第13-14页 |
2. 国内研究概述 | 第14-16页 |
(三) 概念界定 | 第16-21页 |
1. 群体性事件 | 第16-17页 |
2. 环境群体性事件 | 第17-19页 |
3. 环境群体性事件治理 | 第19-20页 |
4. 思想政治工作和环境群体性事件治理中思想政治工作 | 第20-21页 |
(四)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21-22页 |
1. 研究思路 | 第21页 |
2.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二、四川什邡钼铜项目事件回顾 | 第22-30页 |
(一) 什邡政府上马钼铜项目 | 第22-23页 |
(二) 什邡市民反对钼铜项目 | 第23-25页 |
(三) 什邡政府停建钼铜项目 | 第25-26页 |
(四) 什邡项目真相调查——环评的疑惑 | 第26-28页 |
(五) 什邡事件小结 | 第28-30页 |
三、从长官意志到尊重民意——思想政治工作缺失的思考 | 第30-46页 |
(一) “养痈遗患”——什邡钼铜事件“何以发生” | 第30-35页 |
1. 什邡政府:“百亿投资,利国利民” | 第30-31页 |
2. 什邡市民:“还我家园” | 第31-32页 |
3. 四川宏达集团投资人:“项目已通过环评审批” | 第32-33页 |
4. 社会力量——舆论的传播者 | 第33-35页 |
(二) “穷途末路”——什邡钼铜事件“何以恶化” | 第35-37页 |
1. 什邡市政府:“我们不得已才使用武力” | 第35-36页 |
2. 什邡市群众:“不达目的,抵抗到底” | 第36-37页 |
(三) “峰回路转”——什邡钼铜事件“何以解决” | 第37-38页 |
1. 什邡市政府:“冷静,是我们幸福的需要” | 第37页 |
2. 社会力量:冲突的缓和者 | 第37-38页 |
(四) “痛定思痛”——什邡钼铜事件“何以思考” | 第38-46页 |
1. 什邡钼铜项目事件的本质及治理的局限性 | 第39-40页 |
2. 思想政治工作缺失是诱发什邡钼铜项目事件的重要因素 | 第40-42页 |
3. 什邡事件给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 | 第42-46页 |
四、从什邡事件看政府环境群体性事件治理中思想政治工作的功能和路径 | 第46-58页 |
(一) 思想政治工作在环境群体性事件治理中的独特功能 | 第46-50页 |
1. 教育预警功能 | 第46-47页 |
2. 组织动员功能 | 第47页 |
3. 心理疏导功能 | 第47-48页 |
4. 信息沟通功能 | 第48-49页 |
5. 评估反思功能 | 第49-50页 |
(二). 环境群体性事件治理中思想政治工作的实现路径 | 第50-58页 |
1. 切实转变思想政治工作在环境群体性事件中的治理思路 | 第50-51页 |
2. 树立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 | 第51-52页 |
3. 创建思想政治工作治理新格局 | 第52-53页 |
4. 建设一支群体性事件治理中的思想政治工作人才队伍 | 第53-55页 |
5. 优化环境群体性事件治理中思想政治工作方法 | 第55-58页 |
结语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