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2-45页 |
1.1 引言 | 第22-2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22页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2-2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第23-42页 |
1.2.1 森林色彩研究的发展历程 | 第23-26页 |
1.2.2 森林色彩与植物组成关系 | 第26-28页 |
1.2.3 森林色彩与公众响应关系 | 第28-32页 |
1.2.4 植物色彩特征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32-34页 |
1.2.5 森林色彩未来研究的方向 | 第34-35页 |
1.2.6 视觉追踪在森林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 第35-42页 |
1.3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42-44页 |
1.3.1 关键的科学问题与研究目标 | 第42页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42-43页 |
1.3.3 论文创新点 | 第43-44页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44-45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 第45-56页 |
2.1 研究区选择与概况 | 第45-47页 |
2.1.1 研究区选择 | 第45页 |
2.1.2 研究区概括 | 第45-47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47-56页 |
2.2.1 样地选择与调查 | 第47-48页 |
2.2.2 图片采集与处理 | 第48-49页 |
2.2.3 美景度调查与可靠性控制 | 第49-52页 |
2.2.4 视觉追踪监测 | 第52-53页 |
2.2.5 生理指标监测 | 第53页 |
2.2.6 心理指标评价 | 第53-54页 |
2.2.7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54-56页 |
第三章 森林色彩解析技术研究与九寨沟秋季色彩分析 | 第56-73页 |
3.1 森林色彩组成要素的量化与提取技术 | 第56-61页 |
3.1.1 森林色彩要素提取的方法 | 第56-60页 |
3.1.2 森林色彩组成要素指标的选择 | 第60-61页 |
3.2 森林色彩构成斑块的确定与计算方法 | 第61-63页 |
3.2.1 森林色彩斑块的划分方法 | 第61-62页 |
3.2.2 森林色彩斑块指标的选择 | 第62-63页 |
3.3 森林色彩解析技术的测试与验证 | 第63-66页 |
3.3.1 森林景观色彩要素的量化测试 | 第63-66页 |
3.3.2 森林景观色彩要素的测试结果评价 | 第66页 |
3.4 基于解析技术的九寨沟秋季森林色彩变化分析 | 第66-71页 |
3.4.1 九寨沟森林秋季色彩的色相类别与比例变化 | 第66-69页 |
3.4.2 九寨沟森林秋季色彩的饱和度和明度比例 | 第69-70页 |
3.4.3 九寨沟森林秋季色彩的数量和最大色相指数变化 | 第70页 |
3.4.4 九寨沟森林秋季色彩斑块指数变化 | 第70-71页 |
3.5 小结 | 第71-73页 |
第四章 九寨沟森林色彩与公众审美关系研究 | 第73-95页 |
4.1 森林色彩构成因子与美景度的相关关系 | 第74-82页 |
4.1.1 森林色彩组成要素与美景度 | 第75页 |
4.1.2 森林色彩空间布局与美景度 | 第75-77页 |
4.1.3 基于美景度的森林色彩综合指数构建 | 第77-82页 |
4.2 森林色彩景观类型划分的美景度效应 | 第82-91页 |
4.2.1 基于美景度的森林色彩景观类型划分 | 第82-87页 |
4.2.2 美景度优势森林的色彩组成类型划分 | 第87-90页 |
4.2.3 美景度优势森林的视域林冠层树种组成 | 第90-91页 |
4.3 森林色彩综合指数美景度影响力评价 | 第91-93页 |
4.3.1 森林色彩指数在相同样地中的美景度影响力 | 第92页 |
4.3.2 森林色彩指数在不同样地中的美景度影响力 | 第92-93页 |
4.4 小结 | 第93-95页 |
第五章 九寨沟森林色彩与公众视觉、生理和心理响应关系研究 | 第95-136页 |
5.1 森林色彩特征与视觉关注规律的关系 | 第95-110页 |
5.1.1 基于视觉规律的森林色彩特征指数构建 | 第95-102页 |
5.1.2 基于视觉规律的森林色彩特征指数的影响分析 | 第102-105页 |
5.1.3 视觉优势森林的色彩组成类型划分 | 第105-108页 |
5.1.4 视觉优势森林的视域林冠层树种组成 | 第108-110页 |
5.2 森林色彩特征与公众生理指标的关系 | 第110-122页 |
5.2.1 基于生理响应的森林色彩特征指数构建 | 第110-115页 |
5.2.2 基于生理响应的森林色彩特征指数的影响分析 | 第115-118页 |
5.2.3 生理优势森林的色彩组成类型划分 | 第118-120页 |
5.2.4 生理优势森林的视域林冠层树种组成 | 第120-122页 |
5.3 森林色彩特征与公众心理指标的关系 | 第122-133页 |
5.3.1 基于心理响应的森林色彩特征指数构建 | 第122-127页 |
5.3.2 基于心理响应的森林色彩特征指数的影响分析 | 第127-130页 |
5.3.3 心理优势森林的色彩组成类型划分 | 第130-132页 |
5.3.4 心理优势森林的视域林冠层树种组成 | 第132-133页 |
5.4 小结 | 第133-136页 |
第六章 九寨沟典型森林冠层树种构成及色彩影响研究 | 第136-191页 |
6.1 九寨沟典型森林冠层树种构成与物候变化特征分析 | 第136-156页 |
6.1.1 基于公众响应关系的典型森林评定 | 第136-137页 |
6.1.2 典型森林树种组成与物候变化特征 | 第137-156页 |
6.2 九寨沟典型森林冠层个体树种的色彩影响力分析 | 第156-159页 |
6.2.1 基于公众响应的森林树种色彩影响力 | 第156-159页 |
6.2.2 基于秋季3期的森林树种色彩影响力 | 第159页 |
6.3 九寨沟典型森林林冠层邻近树种组合的色彩影响力分析 | 第159-187页 |
6.3.1 两种林冠层邻近树种组合形式与色彩关系 | 第160-172页 |
6.3.2 多种林冠层邻近树种组合形式与色彩关系 | 第172-187页 |
6.4 九寨沟典型森林冠层树种的时空维度普适性分析 | 第187-189页 |
6.4.1 典型森林树种地域分布范围广度分析 | 第187-188页 |
6.4.2 典型森林树种秋季最优景观持续期分析 | 第188页 |
6.4.3 典型森林树种的演替阶段分析 | 第188-189页 |
6.5 小结 | 第189-191页 |
第七章 基于林冠层植物树种配置的森林色彩调控途径 | 第191-199页 |
7.1 基于不同公众响应功能的林冠层植物树种色彩调控方案 | 第191-194页 |
7.1.1 基于审美响应的林冠层植物色彩与树种调控 | 第191-192页 |
7.1.2 基于视觉响应的林冠层植物色彩与树种调控 | 第192页 |
7.1.3 基于生理响应的林冠层植物色彩与树种调控 | 第192-193页 |
7.1.4 基于心理响应的林冠层植物色彩与树种调控 | 第193页 |
7.1.5 基于综合响应功能的典型森林林冠层树种组成方式 | 第193-194页 |
7.2 基于色彩相似度的植物树种补足和替代策略 | 第194-196页 |
7.2.1 秋季常绿色彩的树种补足和替代策略 | 第194页 |
7.2.2 秋季色彩共变的树种补足和替代策略 | 第194-195页 |
7.2.3 秋季色彩反差较大的树种补足和替代策略 | 第195-196页 |
7.3 秋季森林景观植物色彩增补的多种目标 | 第196-198页 |
7.3.1 延长秋季景观色彩持续期的植物增补策略 | 第196-197页 |
7.3.2 突出秋季不同时期亮点的植物增补策略 | 第197-198页 |
7.4 小结 | 第198-199页 |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 第199-204页 |
8.1 结论 | 第199-201页 |
8.2 讨论 | 第201-202页 |
8.3 展望 | 第202-204页 |
参考文献 | 第204-212页 |
附录 | 第212-219页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第219-221页 |
致谢 | 第2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