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3 简要评述 | 第13-14页 |
1.4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1.4.3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5 本文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 第16-18页 |
1.5.1 创新之处 | 第16页 |
1.5.2 不足之处 | 第16-18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第18-23页 |
2.1 外贸企业内部生态理论 | 第18-19页 |
2.1.1 外贸企业概念 | 第18页 |
2.1.2 外贸企业内部生态概念 | 第18-19页 |
2.1.3 外贸企业内部生态与外部生态的关系 | 第19页 |
2.2 组织演化理论 | 第19-21页 |
2.3 资源基础理论 | 第21-2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第23-38页 |
3.1 外贸企业生态环境的评价体系 | 第23-27页 |
3.1.1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 第23-24页 |
3.1.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24-26页 |
3.1.3 因子分析法 | 第26-27页 |
3.2 外贸企业内部生态关键因子识别体系 | 第27-36页 |
3.2.1 构建模型的方法----AHP法 | 第27页 |
3.2.2 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 第27-28页 |
3.2.3 外贸企业内部生态环境构成因子 | 第28-31页 |
3.2.4 指标体系 | 第31-32页 |
3.2.5 依据指标层建立判断矩阵 | 第32-34页 |
3.2.6 计算模型的确定 | 第34-36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四章 安徽省各城市外贸企业生态环境评价 | 第38-44页 |
4.1 评价指标 | 第38-39页 |
4.2 安徽省各城市生态环境评价 | 第39-42页 |
4.2.1 数据说明 | 第39页 |
4.2.2 计量分析 | 第39-42页 |
4.3 安徽省各城市生态环境得分排名 | 第42-4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五章 安徽省外贸企业内部生态关键因子识别 | 第44-56页 |
5.1 问卷调查 | 第44-46页 |
5.1.1 调查方法 | 第44页 |
5.1.2 问卷设计 | 第44页 |
5.1.3 总体样本调研 | 第44-45页 |
5.1.4 总体样本概述 | 第45-46页 |
5.2 安徽省外贸企业内部生态关键因子的识别 | 第46-53页 |
5.2.1 构建安徽省外贸企业内部生态因子指标图 | 第47页 |
5.2.2 建立判断矩阵 | 第47-48页 |
5.2.3 计算权重值 | 第48-49页 |
5.2.4 进行一次性检验 | 第49-50页 |
5.2.5 制作判断矩阵表格 | 第50-52页 |
5.2.6 安徽省外贸企业内部生态各因子权重值 | 第52-53页 |
5.3 识别安徽省外贸企业内部生态关键因子 | 第53-5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六章 安徽省外贸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以合肥汇智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为例 | 第56-66页 |
6.1 公司发展简历 | 第56-57页 |
6.2 公司内部生态环境分析 | 第57-60页 |
6.2.1 关键因子 | 第57-58页 |
6.2.2 重要因子 | 第58-60页 |
6.3 对合肥汇智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的对策建议 | 第60-65页 |
6.3.1 建立完善内部信用风险管理机制 | 第60-61页 |
6.3.2 提升企业“互联网+”电子商务发展程度 | 第61-62页 |
6.3.3 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 第62-63页 |
6.3.4 健全外贸企业人才的培训、考核、激励制度 | 第63-64页 |
6.3.5 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 | 第64-65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结论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0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70-71页 |
附表A | 第71-72页 |
附录B:问卷调查打分卷 | 第72-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