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2页 |
1.2 燃料电池的研究动态 | 第12-14页 |
1.3 Aspen Plus简介 | 第14页 |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14-16页 |
第2章 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本体模型研究 | 第16-22页 |
2.1 前言 | 第16页 |
2.2 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MCFC) | 第16-19页 |
2.2.1 MCFC的反应模型 | 第17页 |
2.2.2 MCFC的数学模型 | 第17-19页 |
2.3 MCFC的模拟 | 第19-21页 |
2.3.1 MCFC模拟假设条件 | 第19页 |
2.3.2 MCFC模型流程描述 | 第19-20页 |
2.3.3 MCFC模拟结果 | 第20-2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3章 回收CO_2的常规燃煤电厂集成MCFC复合动力系统 | 第22-41页 |
3.1 前言 | 第22页 |
3.2 系统描述 | 第22-24页 |
3.2.1 不回收CO_2的常规燃煤电厂发电基准系统 | 第22-23页 |
3.2.2 回收CO_2的常规燃煤电厂集成MCFC复合动力系统 | 第23-24页 |
3.3 系统性能指标 | 第24-25页 |
3.4 模拟假设条件和模拟结果对比 | 第25-29页 |
3.4.1 模拟假设条件 | 第25-27页 |
3.4.2 系统模拟结果及对比分析 | 第27-29页 |
3.5 灵敏度分析 | 第29-35页 |
3.5.1 CO_2利用率的影响 | 第29-32页 |
3.5.2 燃料利用率的影响 | 第32-33页 |
3.5.3 电流密度的影响 | 第33-35页 |
3.6 经济性分析 | 第35-40页 |
3.6.1 假设条件 | 第35-37页 |
3.6.2 成本计算结果 | 第37-40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4章 集成MCFC和OTM回收CO_2并与低加集成的复合动力系统 | 第41-52页 |
4.1 前言 | 第41页 |
4.2 氧离子传输膜(OTM) | 第41-42页 |
4.3 系统描述 | 第42-44页 |
4.3.1 集成MCFC回收CO_2并与低加集成的基准系统 | 第42-43页 |
4.3.2 集成MCFC和OTM回收CO_2并与低加集成的复合动力系统 | 第43-44页 |
4.4 模拟结果及对比分析 | 第44-48页 |
4.4.1 系统模拟主要参数 | 第44-45页 |
4.4.2 系统模拟结果及对比分析 | 第45-48页 |
4.5 新系统灵敏度分析 | 第48-51页 |
4.5.1 CO_2利用率的影响 | 第48-50页 |
4.5.2 电流密度的影响 | 第50-51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5章 中压缸排汽分流再热与MCFC和OTM集成回收CO_2的复合动力系统 | 第52-62页 |
5.1 前言 | 第52页 |
5.2 系统描述 | 第52-54页 |
5.2.1 中压缸排汽分流再热与MCFC集成回收CO_2的基准系统 | 第52-53页 |
5.2.2 中压缸排汽分流再热与MCFC和OTM集成回收CO_2的复合动力系统 | 第53-54页 |
5.3 模拟结果及对比分析 | 第54-58页 |
5.3.1 主要模拟条件 | 第54-55页 |
5.3.2 系统模拟结果及对比分析 | 第55-58页 |
5.4 新系统灵敏度分析 | 第58-60页 |
5.4.1 OTM运行温度的影响 | 第58-59页 |
5.4.2 中压缸排汽分流率的影响 | 第59-6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2-64页 |
6.1 研究工作总结 | 第62-63页 |
6.2 后续工作建议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68-69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