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新闻学、新闻事业论文--世界各国新闻事业论文--中国论文

全媒体视域下国内时政新闻可读性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9页
    1.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2页
        1.2.1 研究目的第12页
        1.2.2 研究意义第12页
    1.3 研究综述第12-17页
        1.3.1 全媒体研究综述第13页
        1.3.2 时政新闻研究综述第13-15页
        1.3.3 可读性研究综述第15-16页
        1.3.4 小结第16-17页
    1.4 研究内容与思路方法第17-19页
        1.4.1 研究内容第17-18页
        1.4.2 研究思路第18页
        1.4.3 研究方法第18-19页
第二章 时政新闻可读性的构成要素第19-31页
    2.1 时政新闻的定义与功能第20-21页
        2.1.1 时政新闻的定义第20页
        2.1.2 时政新闻的功能第20-21页
    2.2 新闻可读性的普遍构成要素第21-25页
        2.2.1 真实性:求真的审美旨趣第21-22页
        2.2.2 有用性:审美的效用原则第22-23页
        2.2.3 易读性:可读性公式的要求第23-24页
        2.2.4 可视性:基于认知和视觉心理第24页
        2.2.5 简洁性:可读体现为简洁美第24-25页
        2.2.6 多样性:多样化的审美需求第25页
    2.3 时政新闻可读性的特殊要素第25-31页
        2.3.1 实时性:求快心理与时效期待第26-27页
        2.3.2 解惑性:受众强烈的求知心理第27-28页
        2.3.3 指导性:得益心理与注意过滤第28-29页
        2.3.4 亲近性:接近心理与接受美学第29-31页
第三章 全媒体时代国内时政新闻的可读性新变化第31-38页
    3.1 时政新闻的实时性大幅增强第31-32页
    3.2 新闻内容具有明显的解惑性第32-33页
    3.3 内容更突出有用性和延伸性第33-34页
    3.4 语态更亲近受众的接受心理第34-35页
    3.5 2012年与2017年人民网全国两会专题对比分析第35-38页
第四章 制约时政新闻可读性的现存问题第38-43页
    4.1 新闻中涉及过多的时政概念第38-40页
        4.1.1 政治性过强,不亲近受众第38-39页
        4.1.2 专业度过高,受众难读懂第39-40页
    4.2 专业生产时政的主流媒体发力不足第40-41页
        4.2.1 专注时政的移动新闻客户端数量少第40页
        4.2.2 各平台内容同质化程度过高第40-41页
    4.3 记者缺乏全媒体技能和理念第41-43页
第五章 全媒体下增强时政新闻可读性的对策第43-55页
    5.1 内容生产:以可视化的内容化解时政的专业性第43-51页
        5.1.1 采用数据新闻解读时政内容第44-46页
        5.1.2 利用图解新闻简化时政话题第46-48页
        5.1.3 运用新闻漫画使时政更易读第48-49页
        5.1.4 以HTML5互动新闻呈现时政第49-50页
        5.1.5 以交互式新闻游戏软化时政第50-51页
    5.2 主流媒体:以移动化的时政传播增强可读性第51-53页
        5.2.1 注重时政微博和微信平台的运营第51-52页
        5.2.2 加强时政新闻移动客户端的开发与建设第52页
        5.2.3 打造时政内容的多平台差异化传播第52-53页
    5.3 时政记者:增强全媒体技能与理念第53-55页
        5.3.1 增强全媒体业务技能,提升可视性第53页
        5.3.2 树立全媒体报道理念,突出多样性第53-55页
结论第55-57页
参考文献第57-60页
致谢第60页

论文共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城市名片—以杭州市为例的城市旅游纪念产品开发与创新研究
下一篇:时代境域下的特色招牌设计规划--以韩国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