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9-10页 |
一、测谎技术理论概述 | 第10-16页 |
(一) 测谎技术基本理论 | 第10-13页 |
1. 测谎技术的含义 | 第10页 |
2. 测谎技术的特征 | 第10页 |
3. 测谎技术的原理 | 第10-11页 |
4. 测谎技术的方法 | 第11-13页 |
(二) 测谎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应用 | 第13-16页 |
1. 测谎技术在国外的发展和应用 | 第14页 |
2. 测谎技术在国内的发展和应用 | 第14-16页 |
二、测谎技术应用于职务犯罪侦查的条件、程序和影响因素 | 第16-20页 |
(一) 测谎的适用条件 | 第16页 |
(二) 测谎应用的程序 | 第16-18页 |
1. 测前准备 | 第16页 |
2. 测前谈话 | 第16-17页 |
3. 正式测试 | 第17页 |
4. 数据分析 | 第17页 |
5. 测后谈话及突审 | 第17页 |
6. 出具测试结论 | 第17-18页 |
(三) 测谎结果的影响因素 | 第18-20页 |
1. 测谎主体因素 | 第18页 |
2. 被测对象因素 | 第18-19页 |
3. 环境因素 | 第19页 |
4. 侦查因素 | 第19页 |
5. 仪器设备因素 | 第19-20页 |
三、测谎技术在职务犯罪侦查实践中的分析 | 第20-28页 |
(一) 测谎技术应用于职务犯罪侦查具有可采性和必要性 | 第20-22页 |
(二) 测谎技术应用于职务犯罪侦查具有现实积极作用 | 第22-28页 |
1. 施加强大的心理压力,促使犯罪嫌疑人动摇瓦解 | 第22-23页 |
2. 排除无辜者、甄别和认定犯罪嫌疑人 | 第23页 |
3. 帮助办案部门判断口供、分析和解决口供与口供或与其他证据之间的矛盾 | 第23-24页 |
4. 引导侦查,帮助确定侦查方向 | 第24-25页 |
5. 鉴别和验证其他鉴定工作,帮助办案部门确立正确的判断 | 第25-26页 |
6. 有利于促进侦查机关规范执法 | 第26页 |
7. 能够有效防止职务犯罪分子翻供 | 第26-28页 |
四、测谎技术应用于职务犯罪侦查实践存在的问题 | 第28-32页 |
(一) 检察机关有关测谎的专业技术人才稀缺、硬件设备相对不足 | 第28-29页 |
(二) 不重视掌握应用测谎的最佳时间和测后突审阶段 | 第29页 |
(三) 缺乏使用测谎的立法和测谎对象范围的相关规定 | 第29-30页 |
(四) 缺少对测谎主体和测谎过程的有效监督以及相关法律责任规定 | 第30-31页 |
(五) 缺乏以立法形式确立测谎结论法律地位 | 第31-32页 |
五、完善测谎技术在职务犯罪侦查实践中的构想 | 第32-38页 |
(一) 重视测谎专业人才培养,加强测谎技术硬件建设 | 第32-33页 |
1. 由检察机关制定独立的系统内部测谎技术人员资格标准 | 第32页 |
2. 由最高人民检察院组织检察系统测谎技术人员进行专业学习培训 | 第32页 |
3. 开展多渠道测谎技术人才交流学习 | 第32页 |
4. 重视测谎技术后备专业人员的培养 | 第32-33页 |
5. 检察机关从上至下设立测谎硬件配备专项 | 第33页 |
(二) 强化应用测谎讲究时机理念,注重把握利用测后突审环节 | 第33页 |
(三) 以法律形式规范测谎技术的启用以及测谎对象范围 | 第33-34页 |
(四) 加强检察机关内部监督,规范应用测谎技术的相关行为和责任 | 第34-35页 |
(五) 从立法角度确立测谎结论的证据效力和地位 | 第35-38页 |
结语 | 第38-39页 |
注释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攻读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42-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