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符号说明 | 第10-11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1-32页 |
综述一 侧枝循环及脑血流灌注对缺血性卒中的影响 | 第11-24页 |
1. 血管再通和血流再灌注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结局的意义 | 第11-12页 |
2. 侧枝循环及血流灌注对缺血半暗带及预后的影响 | 第12-14页 |
3. 侧枝循环建立的影响因素和促进侧枝循环形成的方法 | 第14-15页 |
4. 侧枝循环的分级方法 | 第15-16页 |
5. 侧枝循环对评估治疗策略的意义 | 第16-18页 |
6. 缺血区域血流灌注与血管、侧枝循环及预后的关系 | 第18-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9-24页 |
综述二 中风病的中医证候学研究进展 | 第24-32页 |
1. 中风病不同时期的中医证候特点 | 第24-27页 |
2. 中医对中风病的治疗 | 第27页 |
3. 中医证候与影像学及血流动力学的关系 | 第27-28页 |
4. 脑梗死中医证候与生物学指标的关系 | 第28页 |
参考文献 | 第28-32页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32-104页 |
第一部分 脑梗死患者侧枝建立及中医证候要素研究 | 第32-62页 |
前言 | 第32-34页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第34-36页 |
1. 临床资料 | 第34-35页 |
2. 研究方法 | 第35-36页 |
3. 数据处理 | 第36页 |
结果 | 第36-58页 |
1. 颈动脉及大脑前/中动脉狭窄与脑梗死的关系 | 第36-41页 |
2. 侧枝开放与血管狭窄及脑梗死的关系 | 第41-45页 |
3. 颈动脉狭窄、侧枝循环建立与脑梗死预后的关系 | 第45-47页 |
4. 侧枝开放和血管狭窄的影响因素 | 第47-58页 |
讨论 | 第58-60页 |
1. 侧枝循环建立与脑梗死及预后的关系 | 第58-59页 |
2. 血管狭窄及侧枝建立的中医证候要素分布特点 | 第59-60页 |
小结 | 第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第二部分 急性脑梗死患者侧枝代偿、血流灌注及中医证候要素研究 | 第62-104页 |
前言 | 第62页 |
临床材料和方法 | 第62-66页 |
1. 病例来源 | 第62-63页 |
2. 诊断标准 | 第63页 |
3. 纳入标准 | 第63-64页 |
4. 排除标准 | 第64页 |
5. 研究方法 | 第64-66页 |
结果 | 第66-89页 |
1. 血管狭窄、血流灌注、侧枝建立与急性脑梗死预后的相关性 | 第66-74页 |
2. 急性脑梗死患者大血管狭窄及侧枝对病灶区血流的影响 | 第74-79页 |
3. 急性脑梗死患者危险因素与侧枝循环及血流灌注的相关性分析 | 第79-83页 |
4. 中医证候与急性脑梗死患者侧枝、血流及预后的关系 | 第83-89页 |
讨论 | 第89-94页 |
1. 有效的血管再通及血流灌注是决定缺血组织转归的关键因素 | 第89-91页 |
2. 影响血流灌注的因素 | 第91-92页 |
3. 影响侧枝建立的因素 | 第92-93页 |
4. 中风患者中医证候与血流灌注、预后的关系 | 第93-94页 |
小结 | 第94-96页 |
附图 | 第96-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04页 |
结语 | 第104-106页 |
附件 | 第106-113页 |
致谢 | 第113-114页 |
个人简历 | 第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