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参与社区环境治理的对策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33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页 |
1.2.3 研究现状评述 | 第12-13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3-14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14-15页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4.2 论文框架 | 第14-15页 |
1.5 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第2章 公众参与社区环境治理的一般理论 | 第16-24页 |
2.1 基本概念 | 第16-17页 |
2.1.1 治理 | 第16页 |
2.1.2 社区 | 第16-17页 |
2.1.3 公众参与 | 第17页 |
2.2 社区环境治理主体 | 第17-20页 |
2.2.1 公共利益主体 | 第18-19页 |
2.2.2 私有利益主体 | 第19页 |
2.2.3 社区利益主体 | 第19-20页 |
2.3 公众参与社区环境治理的主要方式 | 第20-21页 |
2.3.1 非政府环保组织下的公众参与 | 第20-21页 |
2.3.2 自组织社区治理下的公众参与 | 第21页 |
2.4 公众参与社区环境治理的价值与意义 | 第21-22页 |
2.5 公众参与治理可行性分析 | 第22-24页 |
第3章 案例分析:公众参与在社区环境治理中的实践 | 第24-33页 |
3.1 永州市冷水滩区简介 | 第24-25页 |
3.1.1 冷水滩区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状态 | 第24页 |
3.1.2 冷水滩区社区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4-25页 |
3.2 主要做法与成功经验 | 第25-28页 |
3.2.1 培育非政府公益组织 | 第26-27页 |
3.2.2 加强人才队伍培养 | 第27页 |
3.2.3 政策保障与制度支持 | 第27-28页 |
3.3 公众参与存在的不足与原因 | 第28-33页 |
3.3.1 公众参与自身的局限性 | 第28-29页 |
3.3.2 公众参与理念尚未普及 | 第29页 |
3.3.3 公众参与缺乏主动性 | 第29-32页 |
3.3.4 法律法规支持不够 | 第32-33页 |
第4章 改进社区环境公众参与治理的策略 | 第33-40页 |
4.1 转变治理理念,构建公众参与的多元治理模式 | 第33-34页 |
4.1.1 转变政府职能,打造服务型和阳光型政府 | 第33-34页 |
4.1.2 完善公众参与治理的机制和渠道 | 第34页 |
4.1.3 加强公众参与实践,提升参与意识 | 第34页 |
4.2 优化组织结构,合理配置资源 | 第34-35页 |
4.2.1 充分调动社区内外人力物力资源 | 第34-35页 |
4.2.2 加强与企业、政府之间的交流合作 | 第35页 |
4.2.3 协调内外关系,与其他组织合作共赢 | 第35页 |
4.3 提高社区管理与服务水平 | 第35-37页 |
4.3.1 加强社区队伍职业化建设 | 第35-36页 |
4.3.2 提升社区自身能力水平 | 第36-37页 |
4.3.3 提高社区非政府组织的管理服务水平 | 第37页 |
4.4 形成公众参与的文化氛围 | 第37-38页 |
4.4.1 以人为本,树立先进典型 | 第38页 |
4.4.2 丰富宣传手段,加大宣传力度 | 第38页 |
4.4.3 大力组织开展环保实践活动 | 第38页 |
4.5 建立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 第38-40页 |
4.5.1 建立激励机制、培养公共精神 | 第39页 |
4.5.2 开展丰富的社区活动 | 第39页 |
4.5.3 督促公民参与社区环境治理 | 第39-40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0-42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40页 |
5.2 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40页 |
5.3 研究展望 | 第40-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46-47页 |
附录A | 第47-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