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5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4.1 调查研究法 | 第16页 |
1.4.2 实证分析法 | 第16页 |
1.5 创新和不足 | 第16-18页 |
1.5.1 创新点 | 第17页 |
1.5.2 不足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券商集合资产管理业务概述 | 第18-24页 |
2.1 券商集合资产管理的基本理论 | 第18-21页 |
2.1.1 券商集合资产管理的内涵 | 第18-19页 |
2.1.2 券商集合资产管理的产品分类 | 第19-20页 |
2.1.3 券商集合资产管理的业务流程 | 第20-21页 |
2.2 券商集合理财产品的管理 | 第21-24页 |
2.2.1 中国券商集合理财产品的营销策略 | 第21页 |
2.2.2 中国券商集合理财产品的投资决策 | 第21-22页 |
2.2.3 中国券商集合理财产品的风险控制 | 第22-23页 |
2.2.4 中国券商集合理财产品的收益分配 | 第23-24页 |
第三章 安信证券集合资产管理业务概述 | 第24-39页 |
3.1 安信证券券商集合资产管理发展现状 | 第24-33页 |
3.1.1 安信证券集合资产管理发展历史 | 第24-25页 |
3.1.2 安信证券集合资产管理的业务现状 | 第25-33页 |
3.2 安信理财一号的分析 | 第33-39页 |
3.2.1 理财一号简要介绍 | 第33-34页 |
3.2.2 理财一号的投资模式 | 第34-35页 |
3.2.3 理财一号的特点 | 第35-36页 |
3.2.4 理财一号的现状 | 第36-39页 |
第四章 安信证券集合资产管理业务存在的问题 | 第39-51页 |
4.1 预期收益率偏低 | 第39-45页 |
4.1.1 安信理财一号的收益率偏低原因分析 | 第39-40页 |
4.1.2 安信理财二号的收益率偏低原因分析 | 第40-45页 |
4.2 流动性不强 | 第45-46页 |
4.3 创新性不够 | 第46-48页 |
4.3.1 同质化严重 | 第47-48页 |
4.3.2 通道业务严重 | 第48页 |
4.4 申购赎回体验差 | 第48-49页 |
4.4.1 申购赎回操作渠道有限 | 第49页 |
4.4.2 申购赎回操作时间有限 | 第49页 |
4.5 售后服务不完善 | 第49-51页 |
4.5.1 大工服务接入较难 | 第49页 |
4.5.2 部分产品赎回时间不确定,到期后没有短信通知 | 第49-50页 |
4.5.3 客户反映的问题得不到足够重视 | 第50-51页 |
第五章 完善安信证券集合资产管理业务的对策建议 | 第51-55页 |
5.1 加大人才队伍的建设提高预期收益率 | 第51-52页 |
5.2 设立转让平台开通绿色通道系统增强产品流动性 | 第52页 |
5.3 建立创新激励机制鼓励创新 | 第52-53页 |
5.4 开放隔日委托系统和移动申赎系统提升客户体验满意度 | 第53-54页 |
5.5 健全售后服务团队数量和质量完善售后服务 | 第54-55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