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陪审制比较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导论 | 第9-11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9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9页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第一章 陪审制度的起源与法理 | 第11-18页 |
第一节 陪审制度的基本意涵 | 第11-13页 |
一、陪审制概念 | 第11-12页 |
二、陪审制特征 | 第12-13页 |
第二节 陪审制的起源与流变 | 第13-15页 |
一、陪审制起源 | 第13-14页 |
二、陪审制流变 | 第14-15页 |
第三节 陪审制的法理依据 | 第15-18页 |
一、司法民主理论 | 第15-16页 |
二、司法正义理论 | 第16页 |
三、权力制约理论 | 第16-18页 |
第二章 中美陪审制度的历史沿革与现实困境 | 第18-27页 |
第一节 美国陪审团制度的历史沿革 | 第18-20页 |
一、美国对英国陪审团制度的继受 | 第18-19页 |
二、美国陪审团制度的发展 | 第19-20页 |
第二节 中国陪审制度的历史沿革 | 第20-22页 |
一、人民陪审员制度的确立、中止与重建 | 第20-21页 |
二、人民陪审员制度快速发展与改革 | 第21-22页 |
第三节 中美陪审制度的现实困境 | 第22-27页 |
一、美国陪审团制度的争议点 | 第22-24页 |
(一) 陪审团能否作出正确的裁决? | 第22-23页 |
(二) 陪审团成员的选择是否会被操控? | 第23-24页 |
二、人民陪审员制度的现实困境 | 第24-27页 |
第三章 中美陪审制的适用范围比较 | 第27-30页 |
第一节 美国陪审团的适用范围 | 第27-28页 |
一、大陪审团、小陪审团 | 第27页 |
二、小陪审团适用范围 | 第27-28页 |
第二节 中国人民陪审员的适用范围 | 第28-30页 |
一、法定适用范围 | 第28-29页 |
二、现实的适用状况 | 第29-30页 |
第四章 陪审成员的遴选机制比较 | 第30-35页 |
第一节 美国陪审团成员的遴选机制 | 第30-32页 |
一、随机抽选陪审员 | 第30-31页 |
二、审核程序——有因回避、无因回避 | 第31-32页 |
第二节 人民陪审员的遴选机制 | 第32-35页 |
一、基本选任条件 | 第32-33页 |
二、选任程序 | 第33-35页 |
第五章 陪审人员的角色与参审方式比较 | 第35-39页 |
第一节 陪审员在庭审中的角色比较 | 第35-36页 |
一、分工合作模式 | 第35页 |
二、共同行使职权模式 | 第35-36页 |
第二节 陪审团与人民陪审员参审方式比较 | 第36-39页 |
一、美国陪审团的"一致同意"与终局性 | 第36-37页 |
二、中国人民陪审员的参审方式 | 第37-39页 |
第六章 陪审团制: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的可能选项 | 第39-48页 |
第一节 人民陪审制度改革试点方案解读 | 第39-46页 |
一、人民陪审员的条件 | 第39-40页 |
二、人民陪审员的遴选 | 第40-42页 |
三、人民陪审员的参审范围 | 第42页 |
四、人民陪审员的参审机制 | 第42-43页 |
四、人民陪审员参审权 | 第43-44页 |
六、人民陪审员履职保障 | 第44-46页 |
第二节 引入陪审团制的可行性 | 第46-48页 |
一、理论上的可行性探讨 | 第46-47页 |
二、实践上的可行性证明 | 第47-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