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县多元产业扶贫实践研究
|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2页 |
| 一、研究背景 | 第8-9页 |
| 二、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 第9页 |
| 三、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 四、研究思路 | 第10-11页 |
| 五、可能的创新点 | 第11-12页 |
| 第二章 研究综述 | 第12-18页 |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 三、研究述评 | 第16-18页 |
| 第三章 泗县贫困状况及致贫因素分析 | 第18-23页 |
| 一、泗县贫困现状 | 第18-19页 |
| (一) 贫困人口的数量 | 第18页 |
| (二) 贫困人口的地区分布 | 第18-19页 |
| (三) 贫困人口的产业分布 | 第19页 |
| 二、贫困人口致贫因素分析 | 第19-23页 |
| (一) 贫困人口医疗支出多 | 第19-20页 |
| (二) 贫困人口收入来源渠道窄、水平低 | 第20-21页 |
| (三) 贫困人口子女教育负担高 | 第21页 |
| (四) 贫困人口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 | 第21-22页 |
| (五) 贫困地区婚丧嫁娶花费高 | 第22-23页 |
| 第四章 泗县多元产业扶贫的行为、绩效及评价 | 第23-35页 |
| 一、多元产业扶贫主体行为 | 第23-27页 |
| (一) 政府产业扶贫行为 | 第23-24页 |
| (二) 社会产业扶贫行为 | 第24-26页 |
| (三) 学校产业扶贫行为 | 第26-27页 |
| 二、推动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和快速发展 | 第27-33页 |
| (一) 实现扶贫产业规模扩大和体系加速构建 | 第27-30页 |
| (二) 推动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和快速发展 | 第30-32页 |
| (三) 促进就业创业平台搭建和扶贫企业自身发展 | 第32-33页 |
| 三、多元产业扶贫评价 | 第33-35页 |
| (一) 扶贫资金的脱贫贡献率低 | 第33-34页 |
| (二) 扶贫资金的投入产出低 | 第34页 |
| (三) 资金自筹限制扶贫对象进入 | 第34-35页 |
| 第五章 泗县多元产业扶贫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第35-42页 |
| 一、多元产业扶贫存在的问题 | 第35-38页 |
| (一) 政府产业扶贫中角色越位 | 第35-36页 |
| (二) 社会行为与扶贫责任偏离 | 第36-37页 |
| (三) 学校主体地位长期弱化 | 第37页 |
| (四) 参与权力隐性消失 | 第37页 |
| (五) 扶贫产业缺乏动态管理机制 | 第37-38页 |
| 二、造成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38-42页 |
| (一) 双重身份导致政府行为的变异 | 第38-39页 |
| (二) 社会经济性与扶贫开发公益性矛盾 | 第39-40页 |
| (三) 院校主体角色定位模糊 | 第40页 |
| (四) 环境约束导致权利的丧失 | 第40页 |
| (五) 外部力量不均衡 | 第40-42页 |
| 第六章 多元产业扶贫格局的优化构建及发展建议 | 第42-47页 |
| 一、构建多元主体的良性互动关系 | 第42-44页 |
| (一) 弱化政府行政主导的角色 | 第43页 |
| (二) 引导学校构建功能齐全的扶贫供给体系 | 第43-44页 |
| (三) 协调社会利益与扶贫责任意识 | 第44页 |
| 二、建立扶贫对象产业扶贫能力参与机制 | 第44-45页 |
| (一) 强化扶贫对象主体意识 | 第44页 |
| (二) 加大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 | 第44-45页 |
| (三) 构建培育监督评价体系 | 第45页 |
| 三、完善产业扶贫联结与管理模式 | 第45-47页 |
| (一) 形成扶贫绩效动态监测评估机制 | 第45页 |
| (二) 建立制度化的信息反馈沟通机制 | 第45-46页 |
| (三) 应用电子政务推动产业扶贫互动平台搭建 | 第46-47页 |
| 结论及不足 | 第47-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
| 致谢 | 第52-53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