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25页 |
1.1 活性炭简介 | 第9-13页 |
1.1.1 活性炭的结构与性质 | 第9-10页 |
1.1.2 活性炭的制备 | 第10-12页 |
1.1.2.1 活性炭制备原料 | 第10页 |
1.1.2.2 活性炭制备方法 | 第10-12页 |
1.1.3 活性炭的分类 | 第12-13页 |
1.1.4 活性炭的应用进展及发展挑战 | 第13页 |
1.2 球形活性炭的研究 | 第13-14页 |
1.2.1 球形活性炭分类 | 第14页 |
1.2.2 沥青基球形活性炭的制备 | 第14页 |
1.3 双电层电容器 | 第14-20页 |
1.3.1 双电层电容器的工作原理及功能特点 | 第14-16页 |
1.3.2 双电层电容器用电解质溶液 | 第16-17页 |
1.3.3 活性炭在双电层电容器中的应用 | 第17-19页 |
1.3.4 电化学电容器的发展挑战 | 第19-20页 |
1.4 活性炭的孔径调控研究 | 第20-23页 |
1.5 课题提出及主要研究方法 | 第23-25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25-31页 |
2.1 原料和试剂 | 第25-26页 |
2.1.1 原料的来源与性质 | 第25页 |
2.1.2 化学试剂 | 第25-26页 |
2.2 主要试验仪器和设备 | 第26-27页 |
2.3 活性炭孔径调控研究 | 第27页 |
2.4 磺化沥青基球形活性炭的制备 | 第27-28页 |
2.5 碳质前驱体以及活性炭材料的表征手段 | 第28-29页 |
2.5.1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 | 第28页 |
2.5.2 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 | 第28页 |
2.5.3 拉曼光谱测试(Raman)测试 | 第28-29页 |
2.5.4 碘吸附和亚甲基蓝吸附测试分析 | 第29页 |
2.6 电容器的组装及其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29-31页 |
2.6.1 双电层电容器的组装 | 第29-30页 |
2.6.2 电容器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30-31页 |
2.6.2.1 恒流充放电测试 | 第30页 |
2.6.3.2 循环伏安测试 | 第30页 |
2.6.2.3 交流阻抗测试 | 第30-31页 |
第三章 活性炭孔径调控研究 | 第31-38页 |
3.1 引言 | 第31页 |
3.2 Fe(NO_3)_3 催化水蒸气活化法调控活性炭的孔结构 | 第31-34页 |
3.2.1 孔径调控活性炭的孔道结构分析 | 第31-33页 |
3.2.2 孔径调控活性炭的表面形貌 | 第33-34页 |
3.3 Fe(NO_3)_3 催化CO_2活化法调控多孔炭的中孔结构 | 第34-36页 |
3.4 活化剂对活性炭孔径调控的影响 | 第3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四章 磺化沥青基层次孔炭微球的制备与电化学性能 | 第38-53页 |
4.1 引言 | 第38页 |
4.2 磺化沥青基球形碳质颗粒的形成 | 第38-39页 |
4.3 磺化沥青微球的形貌及粒径分析 | 第39-40页 |
4.4 磺化沥青基球形多孔炭的形貌及孔道结构 | 第40-42页 |
4.5 磺化沥青基球多孔炭的拉曼分析 | 第42-43页 |
4.6 磺化沥青多孔炭的导电性 | 第43-44页 |
4.7 磺化沥青基多孔炭在EDLC中的电化学表现 | 第44-52页 |
4.7.1 交流阻抗 | 第44-46页 |
4.7.2 循环伏安特性 | 第46-47页 |
4.7.3 充放电特性 | 第47-50页 |
4.7.4 能量密度与功率密度 | 第50-52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五章 结论及创新点 | 第53-55页 |
5.1 结论 | 第53-54页 |
5.1.1 活性炭孔径调控研究 | 第53页 |
5.1.2 磺化沥青基层次孔炭微球电极材料 | 第53-54页 |
5.2 创新点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6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