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引言 | 第7-9页 |
一、证据存疑无罪判决制度的法理分析 | 第9-16页 |
(一) 证据存疑无罪判决的历史趋势考察 | 第9-11页 |
1、中国历史上的证据存疑无罪判决 | 第9-10页 |
2、西方历史上的证据存疑无罪判决 | 第10-11页 |
(二) 证据存疑无罪判决的理论基础 | 第11-16页 |
1、程序正义理论 | 第11-12页 |
2、人权保障理论 | 第12-13页 |
3、分权制衡理论 | 第13-14页 |
4、无罪推定理论 | 第14-16页 |
二、证据存疑无罪判决的实践分析 | 第16-23页 |
(一) 证据存疑无罪判决难以作出的中国现状 | 第16-18页 |
1、以撤回起诉回避无罪判决 | 第16页 |
2、留有余地判决对无罪判决的规避 | 第16-17页 |
3、发回重审与撤回起诉、留有余地判决的“默契配合”对无罪判决的规避 | 第17-18页 |
(二) 证据存疑无罪判决难以作出的原因 | 第18-21页 |
1、立法原因 | 第18-19页 |
2、司法机关内部原因 | 第19-20页 |
3、诉讼观念的原因 | 第20-21页 |
(三) 证据存疑无罪判决难以作出的危害 | 第21-23页 |
1、导致冤假错案频发 | 第21页 |
2、严重侵害了司法公信力 | 第21页 |
3、不利于刑事辩护制度的发展 | 第21-22页 |
4、不利于被告人的人权保障 | 第22页 |
5、造成司法资源的浪费 | 第22-23页 |
三、证据存疑无罪判决的域外考察 | 第23-28页 |
(一) 英美法系证据存疑无罪判决的有关规定 | 第23-25页 |
1、英美的陪审团制度 | 第23页 |
2、英美法系的禁止双重危险原则 | 第23-25页 |
(二) 大陆法系证据存疑无罪判决的有关规定 | 第25-26页 |
1、原则上禁止检察机关撤回公诉 | 第25-26页 |
2、大陆法系的刑事既判事由在刑事方面的既判力—一事不再理原则 | 第26页 |
(三) 证据存疑无罪判决的域外考察对我国的启示 | 第26-28页 |
1、正当行使撤回公诉权 | 第26-27页 |
2、保障法院审判的独立性 | 第27-28页 |
四、证据存疑无罪判决机制的构建 | 第28-36页 |
(一) 明确界定“疑罪”的标准 | 第28-29页 |
1、目前缺少明确的疑罪标准 | 第28页 |
2、目前法学界关于疑罪标准的研究成果 | 第28-29页 |
3、司法实践中总结的不能定案的标准 | 第29页 |
(二) 合理规范公检法考评机制 | 第29-31页 |
1、对侦查机关的考核机制 | 第30页 |
2、对检察机关的考核机制 | 第30-31页 |
3、对法院的考核机制 | 第31页 |
(三) 对刑事法官事实认定权的合理规制 | 第31-33页 |
1、防止无罪判决的滥用 | 第31页 |
2、事实认定的基本规则 | 第31-33页 |
(四) 进一步强化法院的审判中心地位 | 第33-36页 |
1、通过民众参与司法强化审判中心地位 | 第33-34页 |
2、严格遵循非法证据排除程序 | 第34页 |
3、无罪判决倒逼侦查 | 第34-36页 |
结语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39页 |
致谢 | 第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