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药学论文--中药化学论文--化学分析与鉴定论文

《中国药典》所载甘草的分子鉴定及市售甘草药材的质量评价

摘要第6-9页
ABSTRACT第9-12页
文献综述第13-23页
    1 不同基原甘草药效研究概况第13页
    2 不同基原甘草传统鉴定研究进展第13-15页
    3 "DNA条形码"鉴定的研究进展第15页
    4 甘草药理活性研究进展第15-17页
    5 HPLC法分析甘草中有效成分的研究进展第17-18页
    参考文献第18-23页
前言第23-26页
    1 立题依据第23-24页
    2 研究目标与技术路线第24-26页
        2.1 研究目标第24-25页
        2.2 技术路线第25-26页
第一章 基于ITS序列的3基原甘草的分子鉴定第26-37页
    1 实验材料第26-27页
    2 实验方法第27-28页
    3 实验结果第28-35页
    4 小结与讨论第35-37页
第二章 基于psbA-trnH序列的3基原甘草的分子鉴定第37-55页
    1 实验材料第37-39页
    2 实验方法第39-40页
    3 实验结果第40-54页
    4 小结与讨论第54-55页
第三章 3种基原甘草的分子鉴定方案的建立第55-56页
    1. 分子鉴定方案第55-56页
第四章 3种不同基原甘草中甘草酸与异甘草酸的含量分析第56-64页
    1 实验材料第56页
        1.1 植物材料第56页
        1.2 仪器第56页
        1.3 试剂第56页
    2 实验方法第56-58页
        2.1 对照品溶液制备第56页
        2.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第56-57页
        2.3 色谱条件第57页
        2.4 线性关系考察第57页
        2.5 精密度实验第57页
        2.6 稳定性实验第57页
        2.7 重复性实验第57页
        2.8 回收率实验第57-58页
        2.9 检测限和定量限第58页
        2.10 耐用性实验第58页
        2.11 样品测定第58页
    3 实验结果第58-63页
        3.1 HPLC方法学考察第58-59页
        3.2 样品中三萜类化合物含量测定结果第59-61页
        3.3 差异性与相关性检验第61-63页
    4 小结和讨论第63-64页
第五章 3种不同基原甘草中4个主要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分析第64-74页
    1 实验材料第64页
        1.1 植物材料第64页
        1.2 仪器第64页
        1.3 试剂:第64页
    2 实验方法第64-67页
        2.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第64-65页
        2.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第65页
        2.3 色谱条件第65页
        2.4 线性关系考察第65页
        2.5 精密度实验第65-66页
        2.6 稳定性实验第66页
        2.7 重复性实验第66页
        2.8 回收率实验第66页
        2.9 检测限和定量限第66页
        2.10 耐用性实验第66页
        2.11 样品中4种黄酮类成分的含量测定第66-67页
    3 实验结果第67-73页
        3.1 方法学建立第67-69页
        3.2 样品中四种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测定结果第69-70页
        3.3 差异性与相关性检验第70-73页
    4 小结与讨论第73-74页
第六章 市售甘草药材的质量评价第74-86页
    1 实验材料第74-75页
        1.1 植物材料第74页
        1.2 实验仪器第74页
        1.3 实验试剂第74-75页
    2 实验方法第75-76页
        2.1 DNA的提取、PCR扩增及测序第75页
        2.2 HPLC法分析市售甘草药材中三萜成分的含量第75页
        2.3 HPLC法分析市售甘草药材中黄酮类成分的含量第75-76页
        2.4 HPLC数据分析第76页
    3 实验结果第76-85页
        3.1 甘草药材分子鉴定结果第76-81页
        3.2 甘草药材含量测定结果第81-85页
    4 小结与讨论第85-86页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第86-88页
    1 总结第86-87页
    2 展望第87-88页
致谢第88-89页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第89页

论文共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多孔载体细菌数量变化及其对剩余污泥减量的作用机理探究
下一篇:修饰玻碳电极的制备及其在环境污染物检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