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合作市岗岔—克莫金矿成因矿物学特征及其找矿意义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引言 | 第11-22页 |
1.1 选题依据 | 第11-12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2.1 西秦岭夏河-合作地区金矿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岗岔-克莫金矿区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3 黄铁矿微量元素分析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4 岩浆-热液阶段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4 完成工作量 | 第19页 |
1.5 实验分析方法 | 第19-22页 |
2 区域地质背景 | 第22-36页 |
2.1 区域构造背景及演化 | 第22-24页 |
2.2 西秦岭区域地质概况 | 第24-29页 |
2.2.1 区域地层 | 第24-27页 |
2.2.2 区域构造 | 第27页 |
2.2.3 区域岩浆岩 | 第27-28页 |
2.2.4 区域金矿特征 | 第28-29页 |
2.3 夏河-合作地区地质概况 | 第29-36页 |
2.3.1 地层 | 第30-31页 |
2.3.2 构造 | 第31-32页 |
2.3.3 岩浆岩 | 第32-33页 |
2.3.4 矿产特征 | 第33-36页 |
3 岗岔-克莫金矿区地质特征 | 第36-52页 |
3.1 矿区地质特征 | 第37-39页 |
3.1.1 地层 | 第37页 |
3.1.2 岩浆岩 | 第37-38页 |
3.1.3 构造 | 第38-39页 |
3.2 矿体地质特征 | 第39-52页 |
3.2.1 岗岔金矿矿体特征 | 第39-49页 |
3.2.2 地瑞岗金矿克莫矿段矿体特征 | 第49-52页 |
4 岗岔火山岩组合地质特征、成因及成矿 | 第52-65页 |
4.1 岩相学特征及地球化学特征 | 第53-61页 |
4.1.1 岩相学特征 | 第53-55页 |
4.1.2 主量元素特征 | 第55-58页 |
4.1.3 微量元素特征 | 第58-61页 |
4.2 岗岔火山岩组合成因探讨 | 第61-63页 |
4.2.1 岩浆形成的温度 | 第61-62页 |
4.2.2 岩石成因探讨 | 第62-63页 |
4.3 岩浆活动与成矿作用 | 第63-65页 |
5 珠滴的矿物学、岩石学特征及成因探讨 | 第65-98页 |
5.1 珠滴的野外特征 | 第65-67页 |
5.2 珠滴的矿物学特征 | 第67-87页 |
5.2.1 石英 | 第67-68页 |
5.2.2 绿泥石 | 第68-73页 |
5.2.3 绿帘石 | 第73-76页 |
5.2.4 云母 | 第76-78页 |
5.2.5 长石 | 第78-81页 |
5.2.6 金属硫化物 | 第81-83页 |
5.2.7 其他矿物 | 第83-87页 |
5.3 珠滴的分类 | 第87-88页 |
5.4 珠滴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第88-91页 |
5.4.1 主量元素特征 | 第88页 |
5.4.2 稀土元素特征 | 第88-91页 |
5.5 珠滴的形成温度 | 第91-94页 |
5.5.1 绿泥石温度计 | 第91-92页 |
5.5.2 二长石温度计 | 第92-94页 |
5.6 珠滴成因讨论探讨 | 第94-98页 |
5.6.1 珠滴的矿物组成与流体作用 | 第94页 |
5.6.2 珠滴、寄主岩石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 第94-96页 |
5.6.3 珠滴成因探讨 | 第96-98页 |
6 岗岔-克莫金矿黄铁矿成因矿物学 | 第98-113页 |
6.1 黄铁矿分类 | 第98-100页 |
6.2 EPMA测试结果 | 第100-104页 |
6.3 LA-ICP-MS测试结果 | 第104-108页 |
6.4 黄铁矿的LA-ICP-MS剥蚀曲线 | 第108-110页 |
6.5 黄铁矿成份特征及成矿意义 | 第110-113页 |
6.5.1 微量元素在黄铁矿中的赋存状态 | 第110页 |
6.5.2 微量元素在黄铁矿中的分布特征 | 第110-112页 |
6.5.3 Co/Ni值对成矿流体来源的约束 | 第112-113页 |
7 岗岔-克莫金矿成因及找矿方向 | 第113-122页 |
7.1 岗岔-克莫金矿矿床成因 | 第113-114页 |
7.2 岗岔-克莫金矿下一步找矿方向 | 第114-122页 |
7.2.1 土壤地球化学异常 | 第114-120页 |
7.2.2 珠滴与成矿作用 | 第120-122页 |
8 主要认识及存在问题 | 第122-124页 |
8.1 主要认识及结论 | 第122-123页 |
8.2 存在问题及建议 | 第123-124页 |
致谢 | 第124-125页 |
参考文献 | 第125-141页 |
作者简介 | 第141-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