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2页 |
Abstract | 第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8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3 简要评述 | 第15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4.1 文献综述法 | 第16-17页 |
1.4.2 比较分析法 | 第17页 |
1.4.3 层次分析法 | 第17页 |
1.4.4 案例分析法 | 第17页 |
1.5 预期目标 | 第17-18页 |
第二章 业绩评价相关理论 | 第18-23页 |
2.1 EVA的基本理论 | 第18-21页 |
2.1.1 EVA的理念 | 第18页 |
2.1.2 EVA的计算调整 | 第18-20页 |
2.1.3 运用EVA进行业绩评价的优势及不足 | 第20-21页 |
2.2 BSC的基本理论 | 第21-23页 |
2.2.1 BSC的理念 | 第21页 |
2.2.2 BSC的内容 | 第21页 |
2.2.3 运用BSC进行业绩评价的优势及不足 | 第21-23页 |
第三章 SH公司业绩评价体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23-29页 |
3.1 SH公司概况 | 第23页 |
3.2 公司优势及面临的威胁 | 第23-24页 |
3.2.1 公司优势 | 第23页 |
3.2.2 公司面临的威胁 | 第23-24页 |
3.3 公司业绩评价现状 | 第24-27页 |
3.3.1 SH公司业绩评价现状 | 第24-25页 |
3.3.2 SH公司部门绩效考核办法 | 第25-26页 |
3.3.3 SH公司个人绩效考核办法 | 第26-27页 |
3.4 公司业绩评价存在的问题 | 第27-29页 |
3.4.1 重视会计利润,忽视经济利润 | 第27-28页 |
3.4.2 EVA的使用不当 | 第28页 |
3.4.3 考核指标与公司战略脱轨 | 第28页 |
3.4.4 公司考核结果难以对比且缺乏有效的分析方法 | 第28-29页 |
第四章 SH公司EVA与BSC业绩评价体系构建 | 第29-41页 |
4.1 EVA与BSC相融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第29页 |
4.1.1 EVA与BSC相融合的必要性 | 第29页 |
4.1.2 EVA与BSC相融合的可行性 | 第29页 |
4.2 构建原则 | 第29-30页 |
4.2.1 战略相关性原则 | 第29-30页 |
4.2.2 全面性原则 | 第30页 |
4.2.3 可量化原则 | 第30页 |
4.2.4 EVA为核心原则 | 第30页 |
4.3 SH公司业绩评价体系设计 | 第30-37页 |
4.3.1 EVA-BSC业绩评价体系指标设计 | 第30-33页 |
4.3.2 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 | 第33-37页 |
4.4 EVA计算调整 | 第37-39页 |
4.4.1 研发、培训费用 | 第37-38页 |
4.4.2 利息支出 | 第38页 |
4.4.3 非经常性损益 | 第38页 |
4.4.4 在建工程、工程物资 | 第38页 |
4.4.5 无息流动负债 | 第38页 |
4.4.6 平均专项应付款 | 第38-39页 |
4.5 SH公司EVA薪酬激励设想 | 第39-41页 |
4.5.1 经营管理者薪酬激励 | 第40页 |
4.5.2 部门经理薪酬激励 | 第40页 |
4.5.3 员工薪酬激励 | 第40-41页 |
第五章 新业绩评价体系相关配套措施及保障 | 第41-43页 |
5.1 制定程序且明确部门职责 | 第41页 |
5.2 建立认识、激励、反馈三位—体措施及保障 | 第41-43页 |
5.2.1 提高认识 | 第41页 |
5.2.2 建立激励系统 | 第41-42页 |
5.2.3 建立反馈系统 | 第42-43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43-44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43页 |
6.2 不足及改进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致谢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