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农业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

秸秆、生物质炭施用对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的效应研究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3-20页
    1.1 研究背景第13-14页
        1.1.1 农田温室气体排放对气候变化的影响第13页
        1.1.2 固碳减排的重要性第13-14页
    1.2 秸秆、生物质炭对农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第14-16页
        1.2.1 CO_2排放的影响第14-15页
        1.2.2 CH_4排放的影响第15页
        1.2.3 N_2O排放的影响第15-16页
        1.2.4 产量、土壤性质的影响第16页
    1.3 秸秆、生物质炭对农田土壤固碳机制的影响第16-18页
        1.3.1 土壤团聚体的影响第16-17页
        1.3.2 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第17页
        1.3.3 碳分子结构的影响第17-18页
    1.4 研究内容第18-20页
        1.4.1 研究思路第18页
        1.4.2 技术路线第18-20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20-26页
    2.1 试验区概况第20页
    2.2 试验材料第20页
    2.3 试验设计第20-21页
    2.4 测定指标与方法第21-25页
        2.4.1 气体采集与测定第21-23页
        2.4.2 温度及水分的测定第23页
        2.4.3 土壤总有机碳、高活性碳、低活性碳的测定第23页
        2.4.4 土壤团聚体组成和稳定性测定第23-24页
        2.4.5 小麦产量和净初级生产力(NPP)的测定第24页
        2.4.6 净增温潜势计算第24页
        2.4.7 碳足迹评价方法第24-25页
    2.5 数据分析第25-26页
第三章 秸秆/生物质炭施用对有机碳含量及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第26-32页
    3.1 土壤总有机碳、全氮第26页
    3.2 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第26-27页
    3.3 不同处理对土壤有机碳、易氧化态碳、难氧化态碳分布的影响第27-28页
    3.4 土壤有机碳官能团分布的影响第28-31页
    3.5 小结第31-32页
第四章 秸秆/生物炭施用对小麦-玉米轮作系统净增温潜势的影响第32-37页
    4.1 不同处理产量差异第32页
    4.2 土壤温度及土壤孔隙含水量第32-33页
    4.3 CO_2排放第33-34页
    4.4 N_2O和CH_4排放第34页
    4.5 土壤有机碳固定和净增温潜势第34-36页
    4.6 小结第36-37页
第五章 运用“碳足迹”的方法评估小麦秸秆/生物质炭对农田生态系统净碳汇的影响第37-44页
    5.1 不同处理小麦产量及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第37页
    5.2 不同处理之间CO_2排放第37-38页
    5.3 不同处理之间生态系统N_2O和CH_4排放第38页
    5.4 不同处理之间的碳足迹第38-43页
    5.5 小结第43-44页
第六章 讨论与结论第44-49页
    6.1 秸秆和生物质炭施用对农田土壤固碳机制的影响第44页
    6.2 秸秆和生物质炭施用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第44-47页
    6.3 秸秆和生物质炭施用对产量及土壤性质的影响第47页
    6.4 秸秆和生物质炭施用对净综合增温潜势的影响第47-48页
    6.5 秸秆和生物质炭施用对碳足迹的影响第48-49页
参考文献第49-56页
致谢第56-57页
作者简介第57页

论文共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不同放牧条件下锡林郭勒草原冻融作用对土壤水热及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下一篇:三种生物质新型肥料的研制与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