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8-9页 |
| 摘要 | 第9-12页 |
| Abstract | 第12-14页 |
| 1 绪论 | 第19-33页 |
| 1.1 工程纳米颗粒的概念和相关环境影响 | 第19-21页 |
| 1.2 天然纳米颗粒在环境中的存在 | 第21-22页 |
| 1.3 土壤天然纳米颗粒在环境中的作用 | 第22-23页 |
| 1.4 纳米颗粒的制备 | 第23页 |
| 1.5 纳米颗粒的表征 | 第23-25页 |
| 1.6 纳米颗粒的稳定性分析 | 第25-31页 |
| 1.6.1 纳米颗粒的受力和电荷性质 | 第25-28页 |
| 1.6.2 纳米颗粒的稳定性分析:DLVO理论与势能计算 | 第28-31页 |
| 1.7 土壤纳米颗粒研究的问题及展望 | 第31-33页 |
| 2 土壤天然纳米颗粒的提取与表征 | 第33-45页 |
| 2.1 引言 | 第33-34页 |
| 2.2 材料和方法 | 第34-36页 |
| 2.2.1 试验材料 | 第34页 |
| 2.2.2 实验仪器设备与试剂 | 第34页 |
| 2.2.3 试验方法 | 第34-36页 |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6-43页 |
| 2.3.1 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质 | 第36-37页 |
| 2.3.2 土壤纳米颗粒的提取量和超声能量 | 第37-38页 |
| 2.3.3 土壤纳米颗粒的粒径与形态变化 | 第38-40页 |
| 2.3.4 土壤纳米颗粒的主要结构组成和性质变化 | 第40-43页 |
| 2.4 小结 | 第43-45页 |
| 3 土壤天然纳米颗粒的稳定性 | 第45-67页 |
| 3.1 引言 | 第45-46页 |
| 3.2 材料和方法 | 第46-50页 |
| 3.2.1 试验材料 | 第46页 |
| 3.2.2 实验仪器设备与试剂 | 第46-47页 |
| 3.2.3 试验方法 | 第47-50页 |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0-65页 |
| 3.3.1 土壤纳米颗粒在电解质溶液条件下的聚沉特性 | 第50-58页 |
| 3.3.2 土壤纳米颗粒的Zeta电位变化 | 第58-60页 |
| 3.3.3 土壤纳米颗粒聚沉的DLVO分析 | 第60-65页 |
| 3.4 小结 | 第65-67页 |
| 4 有机质对土壤纳米颗粒稳定性的影响 | 第67-87页 |
| 4.1 引言 | 第67-68页 |
| 4.2 材料和方法 | 第68-69页 |
| 4.2.1 试验材料 | 第68页 |
| 4.2.2 实验仪器设备与试剂 | 第68页 |
| 4.2.3 试验方法 | 第68-69页 |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69-85页 |
| 4.3.1 去有机质纳米颗粒的表征 | 第69-72页 |
| 4.3.2 去有机质纳米颗粒在电解质溶液条件下的聚沉特性 | 第72-78页 |
| 4.3.3 去有机质纳米颗粒聚沉的DLVO分析 | 第78-84页 |
| 4.3.4 去有机质处理的影响 | 第84-85页 |
| 4.4 小结 | 第85-87页 |
| 5 赤铁矿纳米颗粒对土壤纳米颗粒稳定性的影响 | 第87-97页 |
| 5.1 引言 | 第87页 |
| 5.2 材料和方法 | 第87-88页 |
| 5.2.1 试验材料 | 第87页 |
| 5.2.2 实验仪器设备与试剂 | 第87页 |
| 5.2.3 试验方法 | 第87-88页 |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88-95页 |
| 5.3.1 赤铁矿添加纳米颗粒的表征 | 第88-89页 |
| 5.3.2 赤铁矿添加纳米颗粒在电解质溶液条件下的聚沉特性 | 第89-91页 |
| 5.3.3 赤铁矿添加纳米颗粒聚沉的DLVO分析 | 第91-95页 |
| 5.4 小结 | 第95-97页 |
| 6 土壤纳米颗粒的迁移模拟 | 第97-109页 |
| 6.1 引言 | 第97页 |
| 6.2 材料和方法 | 第97-100页 |
| 6.2.1 试验材料 | 第97页 |
| 6.2.2 实验仪器设备与试剂 | 第97-98页 |
| 6.2.3 试验方法 | 第98-100页 |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100-106页 |
| 6.3.1 纳米颗粒迁移的回收率和穿透曲线 | 第100-102页 |
| 6.3.2 电解质溶液对迁移的影响 | 第102-104页 |
| 6.3.3 去有机质处理对迁移的影响 | 第104-106页 |
| 6.4 小结 | 第106-109页 |
| 7 滨海围垦土壤纳米颗粒变化与成土过程研究 | 第109-141页 |
| 7.1 引言 | 第109-110页 |
| 7.2 材料和方法 | 第110-114页 |
| 7.2.1 试验材料 | 第110-112页 |
| 7.2.2 实验仪器设备与试剂 | 第112页 |
| 7.2.3 试验方法 | 第112-114页 |
| 7.3 结果与讨论 | 第114-140页 |
| 7.3.1 土壤性质表征 | 第114-122页 |
| 7.3.2 纳米颗粒的性质表征 | 第122-128页 |
| 7.3.3 土壤和纳米颗粒性质的相关性分析 | 第128-131页 |
| 7.3.4 系统聚类法分析 | 第131-136页 |
| 7.3.5 耕作年限和深度与纳米颗粒性质的变化 | 第136-140页 |
| 7.4 小结 | 第140-141页 |
| 8 研究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 第141-145页 |
| 8.1 研究结论 | 第141-142页 |
| 8.1.1 土壤天然纳米颗粒的提取、表征与稳定性分析 | 第141页 |
| 8.1.2 纳米颗粒去有机质处理有机质对稳定性的影响 | 第141-142页 |
| 8.1.3 赤铁矿纳米颗粒对土壤天然纳米颗粒稳定性的影响 | 第142页 |
| 8.1.4 土壤天然纳米颗粒在饱和多孔体系条件下的迁移特性 | 第142页 |
| 8.1.5 滨海围垦天然纳米颗粒变化与成土过程阶段的研究 | 第142页 |
| 8.2 创新点 | 第142-143页 |
| 8.3 不足之处及研究展望 | 第143-145页 |
| 8.3.1 土壤天然纳米颗粒的提取 | 第143-144页 |
| 8.3.2 土壤天然纳米颗粒的稳定性和迁移研究 | 第144页 |
| 8.3.3 土壤天然纳米颗粒在成土过程中的变化和其他应用 | 第144-1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145-161页 |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荣誉 | 第1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