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5页 |
1.2 群组通信认证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第17-19页 |
第二章 秘密共享基础知识 | 第19-31页 |
2.1 准备知识 | 第19-21页 |
2.1.1 拉格朗日插值多项式 | 第19页 |
2.1.2 中国剩余定理 | 第19页 |
2.1.3 线性码 | 第19-21页 |
2.1.4 信息熵 | 第21页 |
2.2 秘密共享体制 | 第21-23页 |
2.2.1 秘密共享背景 | 第21页 |
2.2.2 秘密共享模型 | 第21-22页 |
2.2.3 秘密共享的访问结构 | 第22页 |
2.2.4 完美的秘密共享方案 | 第22-23页 |
2.2.5 渐进完美的秘密共享方案 | 第23页 |
2.2.6 信息率 | 第23页 |
2.3 (t,n)门限秘密共享体制 | 第23-25页 |
2.3.1 (t,n)门限秘密共享 | 第23-24页 |
2.3.2 Shamir秘密共享方案 | 第24-25页 |
2.3.3 Asmuth-Bloom秘密共享方案 | 第25页 |
2.4 基于线性码的(t,n)秘密共享方案 | 第25-27页 |
2.4.1 Massey秘密共享方案 | 第26页 |
2.4.2 Koga秘密共享方案 | 第26-27页 |
2.5 现有的组认证方案 | 第27-29页 |
2.5.1 Harn的组认证方案 | 第27-28页 |
2.5.2 Mehta的组认证方案 | 第28-29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第三章 系统模型 | 第31-37页 |
3.1 (t,m,n)组认证模型 | 第31-33页 |
3.1.1 实体模型 | 第31-32页 |
3.1.2 (t,m,n)组认证定义 | 第32-33页 |
3.2 (t,m,n)- AS组认证模型 | 第33-35页 |
3.2.1 实体模型 | 第33页 |
3.2.2 (t,m,n)-AS组认证定义 | 第33-35页 |
3.3 认证令牌 | 第35页 |
3.4 组认证方案攻击模型 | 第35-3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四章 (t,m,n)组认证方案 | 第37-53页 |
4.1 面向组的门限秘密共享体制 | 第37-39页 |
4.1.1 随机成分 | 第37-38页 |
4.1.2 面向组的门限秘密共享体制 | 第38-39页 |
4.1.3 (t,m,n)- GOSS的线性码实现 | 第39页 |
4.2 (t,m,n)组认证方案 | 第39-42页 |
4.3 (t,m,n)组认证方案正确性分析 | 第42页 |
4.4 (t,m,n)组认证方案安全性分析 | 第42-46页 |
4.5 (t,m,n)组认证方案特性分析 | 第46-47页 |
4.6 方案对比分析 | 第47-51页 |
4.6.1 与Harn方案的对比分析 | 第47-50页 |
4.6.2 与其他方案的对比分析 | 第50-51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五章 (t,m,n)-AS组认证方案 | 第53-65页 |
5.1 (t,m,n)-AS组认证方案 | 第53-56页 |
5.2 (t,m,n)-AS组认证方案正确性分析 | 第56-58页 |
5.3 (t,m,n) - AS组认证方案安全性分析 | 第58-60页 |
5.4 (t,m,n)- AS组认证方案特性分析 | 第60-61页 |
5.5 方案对比分析 | 第61-63页 |
5.5.1 与(t,m,n)组认证方案的对比分析 | 第61页 |
5.5.2 与其他方案的对比分析 | 第61-63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致谢 | 第71-73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