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论文

李达对马克思主义“三化”的贡献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引言第9-14页
    1.1 选题依据第9-10页
    1.2 研究现状第10-12页
        1.2.1 李达研究概况第10-11页
        1.2.2 李达对马克思主义“三化”的研究现状第11-12页
        1.2.3 简要评价第12页
    1.3 研究计划第12-14页
        1.3.1 研究思路第12页
        1.3.2 研究方法第12-13页
        1.3.3 创新之处第13-14页
2.李达从事马克思主义“三化”的实践历程第14-22页
    2.1 第一阶段(1918-1923)第14-16页
        2.1.1 从民主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信仰者第14-15页
        2.1.2 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先驱和主将第15-16页
        2.1.3 参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第16页
    2.2 第二阶段(1923-1949)第16-19页
        2.2.1 建立中国特色的唯物史观表述体系第17页
        2.2.2 建立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表述体系第17-18页
        2.2.3 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法理学第18-19页
    2.3 第三阶段(1949-1966)第19-22页
        2.3.1 解说《实践论》《矛盾论》第19-20页
        2.3.2 主编《唯物辩证法大纲》第20-22页
3.李达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第22-33页
    3.1 全面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第22-28页
        3.1.1 系统介绍唯物史观第23-24页
        3.1.2 全面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第24-26页
        3.1.3 推进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研究第26-28页
    3.2 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第28-33页
        3.2.1 用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国第28-30页
        3.2.2 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第30-33页
4.李达对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贡献第33-42页
    4.1 回答时代问题第33-37页
        4.1.1 聚焦“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第33-34页
        4.1.2 把握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第34-36页
        4.1.3 指明中国的出路第36-37页
    4.2 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第37-42页
        4.2.1 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第38-40页
        4.2.2 在实践中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第40-42页
5.李达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贡献第42-52页
    5.1 传播最新成果,批判错误思潮第42-47页
        5.1.1 传播最新成果第42-44页
        5.1.2 批判错误思潮第44-47页
    5.2 考虑受众特征,注重方式方法第47-52页
        5.2.1 把道理讲清楚第47-48页
        5.2.2 让形式更活泼第48-49页
        5.2.3 突显中国风格第49-52页
结语第52-55页
参考文献第55-60页
附录 科研成果与学术活动第60-61页
致谢第61页

论文共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移动政务的信息传播模式研究
下一篇:进化算法解决多目标优化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