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流量识别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4页 |
1.1 课题背景及项目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相关技术研究 | 第11-12页 |
1.3 研究目标 | 第12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5 论文结构 | 第13-14页 |
第2章 相关技术介绍与分析 | 第14-30页 |
2.1 P2P技术介绍 | 第14-16页 |
2.1.1 P2P简介 | 第14-15页 |
2.1.2 P2P网络与传统网络的对比 | 第15-16页 |
2.2 典型P2P流量识别技术及比较 | 第16-19页 |
2.2.1 基于端口的识别方法 | 第16-17页 |
2.2.2 深度数据包检测技术 | 第17页 |
2.2.3 基于传输层特征的识别方法 | 第17-18页 |
2.2.4 P2P流量识别方法总结 | 第18-19页 |
2.3 深度包检测技术分析 | 第19-26页 |
2.3.1 P2P协议签名特征提取方法 | 第19-20页 |
2.3.2 典型P2P协议签名特征分析举例 | 第20-23页 |
2.3.3 模式串匹配算法分析 | 第23-26页 |
2.4 传输层特征识别方法分析 | 第26-28页 |
2.4.1 P2P流量的采集分析 | 第26-27页 |
2.4.2 IP-Port识别法 | 第27-2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8-30页 |
第3章 需求分析 | 第30-34页 |
3.1 需求背景 | 第30页 |
3.2 系统网络部署场景 | 第30-31页 |
3.3 功能需求分析 | 第31-32页 |
3.4 功能模块整体架构 | 第32-3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4章 P2P流量识别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第34-60页 |
4.1 P2P流量识别控制流程 | 第34-35页 |
4.2 模型实现的关键技术分析 | 第35-40页 |
4.2.1 数据包捕获技术 | 第35-36页 |
4.2.2 数据包解析技术 | 第36-38页 |
4.2.3 哈希表技术 | 第38-40页 |
4.3 传输层流量特征分类识别方法的设计 | 第40-44页 |
4.3.1 提出UDP会话特征识别法 | 第40-41页 |
4.3.2 算法描述 | 第41-42页 |
4.3.3 算法测试 | 第42-43页 |
4.3.4 基于传输层流量特征分类识别 | 第43-44页 |
4.4 关键功能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第44-58页 |
4.4.1 网络流量采集模块 | 第44-45页 |
4.4.2 端口过滤模块 | 第45-47页 |
4.4.3 连接跟踪模块 | 第47-51页 |
4.4.4 深度包检测模块 | 第51-53页 |
4.4.5 传输层特征识别模块 | 第53-55页 |
4.4.6 流量控制模块 | 第55-5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第5章 系统测试及结果分析 | 第60-66页 |
5.1 测试环境 | 第60-61页 |
5.2 测试方法 | 第61页 |
5.3 测试结果 | 第61-63页 |
5.4 结果分析 | 第63-6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6-68页 |
6.1 论文总结 | 第66页 |
6.2 下一步工作展望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