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1页 |
ABSTRACT | 第11-14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5-37页 |
1 增温对小麦生长发育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 第15-18页 |
1.1 增温对小麦干物质积累及籽粒产量的影响 | 第16页 |
1.2 增温对小麦生长发育特性的影响 | 第16-17页 |
1.3 增温对小麦光合及呼吸的影响 | 第17-18页 |
2 作物对增温的适应机制 | 第18-20页 |
2.1 作物系统对增温的适应 | 第18页 |
2.2 作物形态对增温的适应 | 第18-19页 |
2.3 作物衰老特性对增温的适应 | 第19-20页 |
3 作物叶片衰老可见性状发生前的可能生理变化 | 第20-25页 |
3.1 衰老叶片中光化学活性的变化 | 第21页 |
3.2 膜脂代谢在作物衰老过程中的信号作用及其作用机理 | 第21-23页 |
3.3 糖在衰老进程中的信号作用 | 第23-24页 |
3.4 激素对衰老过程中的调节作用 | 第24-25页 |
4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5-27页 |
参考文献 | 第27-37页 |
第二章 冬春季夜间增温对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 第37-6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8-41页 |
1.1 试验设计 | 第38-39页 |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39-40页 |
1.3 数据处理 | 第40-4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1-53页 |
2.1 生育时期和生长度日(GDD) | 第41-42页 |
2.2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 | 第42-43页 |
2.3 籽粒干物质积累量和灌浆速率 | 第43-45页 |
2.4 单株茎蘖数 | 第45-46页 |
2.5 不同生育时期生物量 | 第46-48页 |
2.6 单茎叶面积和叶面积指数 | 第48-49页 |
2.7 粒叶比 | 第49-50页 |
2.8 阶段性干物质积累速率 | 第50-51页 |
2.9 干物质积累与转运及其与产量的关系 | 第51-53页 |
3 讨论 | 第53-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1页 |
第三章 冬春季夜间增温对小麦花后光合及糖氮代谢特性的影响 | 第61-10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3-67页 |
1.1 试验设计 | 第63页 |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63-67页 |
1.3 数据处理 | 第6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7-90页 |
2.1 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 | 第67-71页 |
2.2 旗叶叶面积和比叶重 | 第71页 |
2.3 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参数 | 第71-74页 |
2.4 可溶性蛋白与Rubisco含量 | 第74-75页 |
2.5 Rubisco活化酶基因、叶绿素a/b结合蛋白基因相对表达量 | 第75-77页 |
2.6 旗叶氮含量、硝酸还原酶(NR)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 | 第77-80页 |
2.7 旗叶可溶性总糖、蔗糖含量及磷酸蔗糖合成酶(SPS)活性 | 第80-83页 |
2.8 籽粒蔗糖含量和籽粒蔗糖合成酶(SS)活性 | 第83-85页 |
2.9 籽粒蔗糖含量与蔗糖合成酶(SS)活性的关系 | 第85-86页 |
2.10 籽粒内源激素含量 | 第86-89页 |
2.11 籽粒内源激素比例与籽粒干物质积累的关系 | 第89-90页 |
3 讨论 | 第90-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103页 |
第四章 冬春季夜间增温对小麦花后膜脂过氧化特性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第103-13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05-107页 |
1.1 试验设计 | 第105页 |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105-106页 |
1.3 数据处理 | 第106-10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07-123页 |
2.1 超氧阴离子产生速率和丙二醛(MDA)含量 | 第107-108页 |
2.2 抗氧化物酶活性 | 第108-111页 |
2.3 抗氧化酶编码基因相对表达量 | 第111-114页 |
2.4 己糖激酶(HXK)活性 | 第114-115页 |
2.5 膜磷脂代谢 | 第115-118页 |
2.6 膜磷脂代谢相关指标与衰老的关系 | 第118-119页 |
2.7 内源激素含量 | 第119-122页 |
2.8 内源激素含量与衰老的关系 | 第122-123页 |
3 讨论 | 第123-127页 |
参考文献 | 第127-133页 |
第五章 冬春季夜间增温适应对灌浆期夜间增温条件下小麦旗叶衰老特性的影响 | 第133-15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34-136页 |
1.1 试验设计 | 第134-136页 |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136页 |
1.3 数据处理 | 第13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36-147页 |
2.1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 第136-137页 |
2.2 净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 | 第137-139页 |
2.3 叶绿素荧光参数 | 第139-140页 |
2.4 可溶性蛋白含量和Rubisco含量 | 第140-141页 |
2.5 叶绿素a/b结合蛋白基因、Rubisco活化酶基因表达 | 第141-142页 |
2.6 氧化代谢程度 | 第142-143页 |
2.7 膜磷脂代谢 | 第143-145页 |
2.8 抗氧化酶活性 | 第145-146页 |
2.9 抗氧化酶基因表达 | 第146-147页 |
3 讨论 | 第147-150页 |
参考文献 | 第150-153页 |
第六章 讨论与结论 | 第153-167页 |
1 讨论 | 第153-159页 |
1.1 冬春季夜间增温对小麦产量及衰老特性的影响 | 第153-157页 |
1.2 冬春季夜间增温对灌浆期夜间增温小麦旗叶衰老特性的影响 | 第157-159页 |
2 结论 | 第159-160页 |
3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60-161页 |
4 研究展望 | 第161-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162-167页 |
致谢 | 第167-169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和完成的研究论文 | 第1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