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场气田沙溪庙组Js22气层储层建模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4页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1 沉积微相研究进展 | 第9-10页 |
1.2.2 三维地质建模研究进展 | 第10-11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1-12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2页 |
1.4 主要工作量及认识 | 第12-14页 |
1.4.1 主要工作量 | 第12-13页 |
1.4.2 主要成果及认识 | 第13-14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4-18页 |
2.1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4-16页 |
2.1.1 地理及构造位置 | 第14-15页 |
2.1.2 区域地层层序 | 第15页 |
2.1.3 区域构造特征 | 第15-16页 |
2.2 勘探简况 | 第16-18页 |
2.2.1 地震勘探简况 | 第16页 |
2.2.2 钻探简况 | 第16-17页 |
2.2.3 资料录取情况 | 第17-18页 |
第3章 研究区地层与构造特征 | 第18-27页 |
3.1 小层划分与对比 | 第18-24页 |
3.1.1 小层划分与对比方法 | 第18页 |
3.1.2 研究区地层特征 | 第18-19页 |
3.1.3 精细地层划分对比 | 第19-23页 |
3.1.4 小层划分与对比结果 | 第23-24页 |
3.2 构造特征描述 | 第24-27页 |
3.2.1 Js_2~(2-1)构造特征 | 第24-25页 |
3.2.2 Js_2~(2-2)构造特征 | 第25-27页 |
第4章 沉积微相及砂体展布 | 第27-39页 |
4.1 区域沉积演化 | 第27-28页 |
4.2 相标志分析 | 第28页 |
4.2.1 泥岩颜色 | 第28页 |
4.2.2 岩石学特征 | 第28页 |
4.2.3 沉积构造特征 | 第28页 |
4.3 沉积微相类型 | 第28-31页 |
4.3.1 分流河道微相 | 第28-29页 |
4.3.2 天然堤微相 | 第29页 |
4.3.3 分流间湾微相 | 第29-31页 |
4.4 剖面相分析 | 第31-34页 |
4.4.1 垂直物源方向 | 第31-34页 |
4.4.2 顺物源方向 | 第34页 |
4.5 平面相分析 | 第34-39页 |
第5章 储层特征研究 | 第39-48页 |
5.1 储层特征 | 第39-43页 |
5.1.1 储层岩性特征 | 第39页 |
5.1.2 储集空间 | 第39页 |
5.1.3 储层物性特征 | 第39-43页 |
5.2 储层非均质性 | 第43-46页 |
5.2.1 层间非均质性特征 | 第44页 |
5.2.2 层内非均质性特征 | 第44-46页 |
5.2.3 平面非均质性特征 | 第46页 |
5.3 储层形成机理及控制因素分析 | 第46-48页 |
5.3.1 储层形成机理分析 | 第46页 |
5.3.2 储层控制因素分析 | 第46-48页 |
第6章 气藏模型建立 | 第48-79页 |
6.1 地质建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 第48-52页 |
6.1.1 基本原理 | 第48-51页 |
6.1.2 建模方法 | 第51-52页 |
6.2 数据准备及网格设计 | 第52-54页 |
6.2.1 数据准备 | 第52-53页 |
6.2.2 网格设计 | 第53-54页 |
6.3 三维地质建模 | 第54-64页 |
6.3.1 构造建模 | 第54-57页 |
6.3.2 沉积相建模 | 第57-59页 |
6.3.3 砂体模型 | 第59-64页 |
6.4 相控储层属性模型 | 第64-79页 |
6.4.1 孔隙度建模 | 第65-68页 |
6.4.2 渗透率建模 | 第68-72页 |
6.4.3 含气饱和度建模 | 第72-76页 |
6.4.4 模型验证 | 第76-79页 |
结论与认识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