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中国文物考古论文--各种材料器物论文--石器论文

玉米洞遗址石器工业与人类行为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一章 研究背景第22-32页
    1.1 区域环境背景第22-23页
    1.2 三峡库区旧石器考古简史第23-25页
    1.3 玉米洞遗址的发现与发掘第25-28页
    1.4 玉米洞遗址涉及的学术问题第28-29页
    1.5 研究目的和方法第29-32页
第二章 遗址地质地貌、地层年代及埋藏学分析第32-42页
    2.1 地质地貌第32-33页
    2.2 堆积及地层第33-36页
    2.3 地层年代第36-38页
    2.4 埋藏学观察第38-42页
        2.4.1 旧石器时代早期第38-39页
        2.4.2 旧石器时代中期第39页
        2.4.3 旧石器时代晚期第39-42页
第三章 石制品概述第42-74页
    3.1 石制品的构成第42页
    3.2 原料第42-56页
        3.2.1 原料产源第43-45页
        3.2.2 原料分布第45-46页
        3.2.3 原料质量第46-55页
        3.2.4 原料形态第55-56页
    3.3 类型第56-65页
        3.3.1 分类系统及概念第57-61页
        3.3.2 类型统计第61-63页
        3.3.3 类型观测第63-65页
    3.4 技术与形态特点第65-70页
        3.4.1 技术特点第65-68页
        3.4.2 形态特点第68-70页
    3.5 疑点与问题第70-74页
第四章 模拟实验分析第74-100页
    4.1 研究背景第74-76页
    4.2 踩踏实验第76-80页
        4.2.1 实验目的与设计第76页
        4.2.2 实验过程与记录第76-78页
        4.2.3 实验结果与对比分析第78-80页
    4.3 滚动实验第80-83页
        4.3.1 实验目的与设计第80页
        4.3.2 实验过程与记录第80-82页
        4.3.3 实验结果与对比分析第82-83页
    4.4 打制实验第83-87页
        4.4.1 实验目的与设计第83-84页
        4.4.2 实验过程与记录第84-85页
        4.4.3 实验结果与对比分析第85-87页
    4.5 使用实验第87-98页
        4.5.1 实验目的与设计第87-88页
        4.5.2 实验过程与记录第88-95页
        4.5.3 实验结果与对比分析第95-98页
    4.6 小结第98-100页
第五章 分层研究第100-210页
    5.1 第(13)-(15)层石制品研究第102-109页
        5.1.1 原料与毛坯第102-103页
        5.1.2 功能与模块类型第103-108页
        5.1.3 技术与形态第108-109页
    5.2 第(12)层石制品研究第109-117页
        5.2.1 原料与毛坯第110页
        5.2.2 功能与模块类型第110-116页
        5.2.3 技术与形态第116-117页
    5.3 第(11)层石制品研究第117-125页
        5.3.1 原料与毛坯第118-119页
        5.3.2 功能与模块类型第119-124页
        5.3.3 技术与形态第124-125页
    5.4 第(10)层石制品研究第125-135页
        5.4.1 原料与毛坯第126-127页
        5.4.2 功能与模块类型第127-133页
        5.4.3 技术与形态第133-135页
    5.5 第(9)层石制品研究第135-143页
        5.5.1 原料与毛坯第136-137页
        5.5.2 功能与模块类型第137-141页
        5.5.3 技术与形态第141-143页
    5.6 第(8)层石制品研究第143-150页
        5.6.1 原料与毛坯第143-144页
        5.6.2 功能与模块类型第144-148页
        5.6.3 技术与形态第148-150页
    5.7 第(7)层石制品研究第150-158页
        5.7.1 原料与毛坯第150-151页
        5.7.2 功能与模块类型第151-157页
        5.7.3 技术与形态第157-158页
    5.8 第(6)层石制品研究第158-166页
        5.8.1 原料与毛坯第159页
        5.8.2 功能与模块类型第159-165页
        5.8.3 技术与形态第165-166页
    5.9 第(5)层石制品研究第166-175页
        5.9.1 原料与毛坯第167页
        5.9.2 功能与模块类型第167-174页
        5.9.3 技术与形态第174-175页
    5.10 第(4)层石制品研究第175-181页
        5.10.1 原料与毛坯第176页
        5.10.2 功能与模块类型第176-180页
        5.10.3 技术与形态第180-181页
    5.11 第(3)层石制品研究第181-188页
        5.11.1 原料与毛坯第182页
        5.11.2 功能与模块类型第182-186页
        5.11.3 技术与形态第186-188页
    5.12 第(2)层石制品研究第188-200页
        5.12.1 原料与毛坯第188-189页
        5.12.2 功能与模块类型第189-198页
        5.12.3 技术与形态第198-200页
    5.13 第(1)层石制品研究(扰动层及采集品)第200-204页
        5.13.1 原料与毛坯第200-201页
        5.13.2 功能与模块类型第201-204页
        5.13.3 技术及形态第204页
    5.14 小结第204-210页
第六章 石制品类型、技术与环境的契合性及古人类的生存适应方式第210-218页
    6.1 研究背景第210-211页
    6.2 石制品类型、技术与环境的契合性第211-214页
    6.3 古人类的生存适应方式第214-217页
    6.4 小结第217-218页
第七章 动物化石、遗址环境所反映的古人类生存的行为与资源状况第218-236页
    7.1 资源状况与人类行为第218页
    7.2 遗址出土的动物状况第218-223页
    7.3 骨角牙制品第223-234页
        7.3.1 骨器及骨制品第224-229页
        7.3.2 角器第229-230页
        7.3.3 牙器第230-232页
        7.3.4 制作工序、技术和人类行为第232-234页
    7.4 小结第234-236页
第八章 比较研究第236-252页
    8.1 与三峡库区旧石器遗址的对比第236-243页
        8.1.1 洞穴遗址 (龙骨坡、迷宫洞)第236-240页
        8.1.2 旷野遗址 (烟墩堡、冉家路口等)第240-242页
        8.1.3 小结第242-243页
    8.2 与国内遗址的对比第243-252页
        8.2.1 南方地区遗址(观音洞、盘县大洞等)第243-246页
        8.2.2 北方地区遗址(周口店、丁村等)第246-250页
        8.2.3 小结第250-252页
第九章 结语与讨论第252-264页
    9.1 遗址性质和内涵第252-255页
        9.1.1 遗址地层、时代及性质第252-253页
        9.1.2 石器工业特征第253-255页
    9.2 玉米洞人类行为模式及成因第255-256页
        9.2.1 原料开发利用方略及反映的古人类迁徙组织形式第255-256页
        9.2.2 石器工业、环境资源与人类行为的关系第256页
    9.3 玉米洞古人类的演化路径第256-257页
    9.4 余论第257-264页
        9.4.1 摔碰技术第257-258页
        9.4.2 复合工具第258-260页
        9.4.3 骨角牙制品第260-264页
参考文献第264-274页
致谢第274-276页
后记第276-278页
作者简介第278页
在学期间的科研成果第278页

论文共2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平等的维度--罗尔斯与当代西方平等主义研究
下一篇:金代墓葬的区域性及相关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