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目录 | 第10-12页 |
1 前言 | 第12-14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4-34页 |
·聚合物双水相体系 | 第14-17页 |
·聚合物双水相体系分相机理 | 第15-16页 |
·聚合物双水相体系的热力学 | 第16-17页 |
·阴离子型聚丙烯酰胺的合成 | 第17-23页 |
·丙烯酰胺的聚合方法 | 第17-20页 |
·阴离子型丙烯酰胺的分相成滴机理 | 第20-23页 |
·阴离子型聚丙烯酰胺双水相聚合的影响因素 | 第23-30页 |
·盐析介质 | 第23-27页 |
·稳定剂 | 第27-29页 |
·引发剂 | 第29-30页 |
·阴离子型聚丙烯酰胺的发展现状及其应用 | 第30-32页 |
·油开采领域 | 第31页 |
·水处理领域 | 第31-32页 |
·造纸领域 | 第32页 |
·研究设想 | 第32-34页 |
3 实验部分 | 第34-38页 |
·实验原料及规格 | 第34页 |
·实验装置 | 第34-35页 |
·实验方法 | 第35-38页 |
·聚合反应 | 第35页 |
·聚合体系透光率 | 第35-36页 |
·转化率的测定 | 第36页 |
·聚合物分子量的测定 | 第36页 |
·单体残余量的测定 | 第36-37页 |
·聚合产品黏度测定 | 第37页 |
·聚合物液滴滴径及滴径分布的观察 | 第37页 |
·聚合体系微观结构的观察 | 第37-38页 |
4 双水相共聚制备阴离子型聚丙烯酰胺 | 第38-52页 |
·单体的选择 | 第38-42页 |
·阴离子型共聚单体 | 第38页 |
·第三共聚单体 | 第38-40页 |
·AM/AA/C三元共聚体系 | 第40-42页 |
·盐的选择 | 第42-44页 |
·稳定剂的选择 | 第44-49页 |
·聚丙烯酸钠 | 第45-46页 |
·聚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钠 | 第46-47页 |
·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的钠盐 | 第47-49页 |
·引发剂的选择 | 第49-50页 |
·反应温度 | 第50-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5 丙烯酰胺/丙烯酸/C双水相共聚过程临界分相研究 | 第52-70页 |
·C用量的影响 | 第52-54页 |
·临界分相转化率和临界分相分子量 | 第52-53页 |
·临界分相后的液滴形态 | 第53-54页 |
·丙烯酰胺与丙烯酸单体总量的影响 | 第54-56页 |
·临界分相转化率和临界分相分子量 | 第55-56页 |
·临界分相后的液滴形态 | 第56页 |
·丙烯酸与丙烯酰胺单体配比的影响 | 第56-60页 |
·临界分相转化率和临界分相分子量 | 第58页 |
·临界分相后的液滴形态 | 第58-60页 |
·盐浓度的影响 | 第60-61页 |
·临界分相转化率和临界分相分子量 | 第60页 |
·临界分相后的液滴形态 | 第60-61页 |
·温度的影响 | 第61-64页 |
·临界分相转化率和临界分相分子量 | 第63页 |
·临界分相后的液滴形态 | 第63-64页 |
·稳定剂用量的影响 | 第64-68页 |
·临界分相转化率和临界分相分子量 | 第64-66页 |
·临界分相后的液滴形态 | 第66-68页 |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6 丙烯酰胺/丙烯酸/C双水相共聚反应成滴机理 | 第70-80页 |
·双水相共聚过程中聚合物链的结构组成 | 第70-71页 |
·双水相共聚反应初期液滴尺寸及黏度 | 第71-75页 |
·双水相反应初期液滴尺寸及分布 | 第71-73页 |
·双水相共聚过程中黏度的变化 | 第73-74页 |
·双水相聚合产品的溶解能力 | 第74-75页 |
·双水相共聚反应初期分相成滴机理 | 第75-78页 |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7 结论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8页 |
作者简介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