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紧急停车带施工工法计算机模拟分析及变形预测研究
| 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8页 |
| 1 绪论 | 第8-16页 |
|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8-9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5页 |
| ·隧道工程的发展及其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 ·隧道施工方法数值分析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 ·隧道围岩变形监测及预测的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页 |
|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 2 隧道紧急停车带施工工法研究 | 第16-25页 |
| ·隧道常用施工方法概述 | 第16-17页 |
| ·隧道紧急停车带适用施工方法分析 | 第17-24页 |
| ·基本施工方法 | 第17-19页 |
| ·辅助施工方法 | 第19-20页 |
| ·施工方法的适用性分析 | 第20-22页 |
| ·施工方法的选择及新技术开发 | 第22-24页 |
|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 3 ANSYS模拟软件在隧道工程中的应用及改进 | 第25-31页 |
| ·ANSYS模拟软件概述 | 第25页 |
| ·ANSYS单元生死功能的改进及其实现 | 第25-28页 |
| ·单元生死的原理与改进 | 第25-26页 |
| ·单元生死技术应用步骤 | 第26页 |
| ·使用生死单元的注意事项 | 第26-28页 |
| ·单元生死应用实例 | 第28页 |
| ·ANSYS模拟隧道施工过程的实现方法 | 第28-30页 |
| ·初始地应力 | 第28页 |
| ·开挖与支护过程 | 第28-29页 |
| ·连续施工 | 第29页 |
| ·地应力逐步释放 | 第29-30页 |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 4 基于ANSYS软件的秦岭Ⅰ号隧道施工工法优化 | 第31-47页 |
| ·工程概况 | 第31页 |
| ·工程地质条件 | 第31页 |
| ·水文地质条件 | 第31页 |
| ·秦岭Ⅰ号隧道紧急停车带的开挖方案确定 | 第31-32页 |
| ·计算模型 | 第32-33页 |
| ·计算模型和参数的确定 | 第32页 |
| ·选取屈服准则 | 第32-33页 |
| ·单元的激活与杀死 | 第33页 |
| ·荷载及边界条件 | 第33页 |
| ·双侧壁导坑法施工动态模拟分析 | 第33-41页 |
| ·应力场分析 | 第36-38页 |
| ·位移场分析 | 第38-41页 |
| ·三台阶法施工动态模拟分析 | 第41-46页 |
| ·应力场分析 | 第42-44页 |
| ·位移场分析 | 第44-46页 |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 5 灰色理论在隧道紧急停车带围岩变形预测中的应用 | 第47-61页 |
| ·灰色系统理论概述 | 第47-48页 |
| ·不确定系统研究方法综述 | 第47-48页 |
| ·灰色系统理论原理 | 第48页 |
| ·隧道围岩变形预测方法探讨 | 第48-54页 |
| ·GM(1, 1)模型 | 第49-50页 |
| ·非等间距GM(1, 1)模型 | 第50-52页 |
| ·残差模型 | 第52页 |
| ·新陈代谢模型 | 第52-54页 |
| ·隧道围岩监测及其分析 | 第54-57页 |
| ·现场监测的必要性和意义 | 第54-55页 |
| ·监测内容 | 第55-56页 |
| ·监测信息的反馈方法 | 第56-57页 |
| ·秦岭Ⅰ号隧道围岩变形监测及预测 | 第57-60页 |
| ·监测方案 | 第57-58页 |
| ·监测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 第58页 |
| ·监测结果分析 | 第58-59页 |
| ·隧道围岩变形实测值与预测值对比分析 | 第59-60页 |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 6 结论及展望 | 第61-62页 |
| ·结论 | 第61页 |
| ·展望 | 第61-62页 |
| 致谢 | 第62-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