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1章 前言 | 第10-14页 |
| ·课题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目标 | 第11-14页 |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4-30页 |
| ·煤气化发电与甲醇多联产系统发展现状与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 ·煤气化发电与甲醇多联产系统发展现状 | 第14-15页 |
| ·煤气化发电与甲醇多联产系统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 ·IGCC及燃气轮机系统发展现状与研究进展 | 第16-30页 |
| ·IGCC及多联产系统中燃气轮机的结构 | 第17-18页 |
| ·多联产及IGCC系统对燃气轮机的要求及其改造 | 第18-20页 |
| ·中低热值合成气、化工驰放气燃烧特性 | 第20-23页 |
| ·IGCC及燃气轮机系统发展现状 | 第23-25页 |
| ·IGCC及燃气轮机系统研究进展 | 第25-30页 |
| 第3章 兖矿煤气化发电与甲醇多联产系统运行工况及其灵活性分析 | 第30-39页 |
| ·概述 | 第30页 |
| ·兖矿煤气化发电与甲醇多联产系统工艺技术路线 | 第30-35页 |
| ·多联产系统工艺简介 | 第30-31页 |
| ·多联产系统主要单元工艺流程 | 第31-35页 |
| ·多联产系统运行工况分析 | 第35-37页 |
| ·甲醇单产工况 | 第35页 |
| ·电单产工况 | 第35-36页 |
| ·并联工况 | 第36页 |
| ·串并联工况 | 第36-37页 |
| ·串联工况 | 第37页 |
| ·多联产系统变工况运行灵活性分析 | 第37-38页 |
| ·联产工况与单产工况的相互调节与转换 | 第37-38页 |
| ·并联工况与串并联工况的相互转换 | 第38页 |
| ·满负荷并联工况与部分负荷并联工况之间的相互转换 | 第38页 |
| ·满负荷并联工况与部分负荷并联工况之间的相互转换 | 第38页 |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 第4章 燃气轮机前置系统优化与改造 | 第39-51页 |
| ·概述 | 第39页 |
| ·燃油系统 | 第39-40页 |
| ·改造前状况 | 第39页 |
| ·原因分析 | 第39页 |
| ·改造方案与措施 | 第39-40页 |
| ·改造后效果 | 第40页 |
| ·氮气系统 | 第40-42页 |
| ·改造前状况 | 第40页 |
| ·原因分析 | 第40-41页 |
| ·改造方案与措施 | 第41-42页 |
| ·改造后效果 | 第42页 |
| ·燃气系统 | 第42-49页 |
| ·改造前状况 | 第42-43页 |
| ·原因分析 | 第43页 |
| ·改造方案 | 第43-44页 |
| ·改造步骤与措施 | 第44-49页 |
| ·优化及改造后整体运行效果 | 第49-51页 |
| ·前置系统运行情况 | 第49页 |
| ·工业化应用小结 | 第49-51页 |
| 第5章 燃气轮机燃料灵活性喷嘴的优化改造与工业化考核 | 第51-58页 |
| ·概述 | 第51页 |
| ·燃料性质分析 | 第51-52页 |
| ·燃烧室的流量分配 | 第52页 |
| ·喷嘴结构设计与模化试验 | 第52-53页 |
| ·现场考核及运行效果分析 | 第53-57页 |
| ·考核方案 | 第53页 |
| ·考核结果 | 第53-56页 |
| ·考核结论 | 第56-57页 |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 第6章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分析 | 第58-59页 |
| ·经济效益 | 第58页 |
| ·社会效益 | 第58-59页 |
| 第7章 结论 | 第59-61页 |
| ·结论 | 第59页 |
| ·展望 | 第59-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6页 |
| 攻读工程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 第66-67页 |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