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农业经济理论论文--土地经济学论文

昌吉市城乡建设用地结构与布局优化研究

摘要第1-3页
Abstract第3-7页
第一章 绪论第7-13页
   ·选题背景第7-8页
   ·研究意义第8页
     ·城镇建设用地资源合理配置与集约高效利用的需要第8页
     ·促进各地类之间合理组合与其布局有效配置的不二选择第8页
     ·城乡建设用地结构与布局优化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前提条件第8页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8-12页
     ·国外研究综述第8-9页
     ·国内研究综述第9-12页
   ·技术路线第12-13页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基础理论第13-15页
   ·城乡建设用地结构与布局的相关概念第13-14页
     ·建设用地第13页
     ·城乡建设用地第13页
     ·城乡建设用地结构与布局第13页
     ·城乡建设用地结构与布局优化第13-14页
   ·城乡建设用地结构与布局优化的理论基础第14-15页
     ·地租理论第14页
     ·城乡统筹理论第14页
     ·土地可持续利用理论第14-15页
第三章 城乡建设用地结构与布局优化方法构建第15-24页
   ·结构与布局优化的原则第15-16页
     ·以保护耕地为前提,进一步落实建设用地管制第15页
     ·贯彻城乡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第15页
     ·合理配置,统筹兼顾第15页
     ·协调各部门的规划,达到综合效益的最大化第15-16页
   ·城乡建设用地规模预测的方法第16-19页
   ·城乡建设用地布局优化方法第19-24页
     ·城乡建设用地布局适宜性评价第19-23页
     ·城乡建设用地布局优化第23-24页
第四章 昌吉市城乡建设用地现状评价第24-33页
   ·昌吉市概况第24-26页
     ·地理位置第24页
     ·自然条件第24-25页
     ·社会经济情况第25-26页
   ·昌吉市土地利用现状第26-28页
     ·农用地第27页
     ·建设用地第27-28页
     ·其他土地第28页
   ·昌吉市城乡建设用地结构与布局现状第28-32页
     ·城乡建设用地状况第28-29页
     ·城乡建设用地结构分析第29页
     ·城乡建设用地布局分析第29-31页
     ·城乡建设用地动态变化第31-32页
   ·昌吉市城乡建设用地存在的问题第32-33页
     ·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城镇化,不利于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第32页
     ·城乡建设用地新增指标不足,无法满足当地的用地需求第32页
     ·土地供需矛盾突出,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的现象严重第32-33页
第五章 城乡建设用地结构与布局优化方案第33-59页
   ·城乡建设用地结构优化方案第33-46页
     ·基于驱动力模型的城乡建设用地结构分析第33-43页
     ·基于定额指标法的城乡建设用地结构预测第43-44页
     ·基于项目用地的城乡建设用地结构预测第44-45页
     ·城乡建设用地结构优化方案第45-46页
   ·城乡建设用地布局优化方案第46-59页
     ·城乡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第46-56页
     ·新增城乡建设用地合理的布局方向第56-57页
     ·城乡建设用地布局优化构想第57-59页
第六章 城乡建设用地结构与布局优化的建议第59-63页
   ·坚持城乡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提高城乡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第59-60页
     ·加强宣传,努力营造节约集约用地氛围第59页
     ·盘活建设用地存量,加强城乡建设用地总量管制第59页
     ·用好建设用地增量,优化工矿用地结构第59-60页
     ·强化技术手段,支持试点项目攻关和节地典型推广第60页
   ·协调城乡建设用地与耕地保护的关系,建立耕地特殊保护制度第60-61页
     ·严格完善和落实耕地保护制度第60页
     ·建立健全耕地占补平衡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相互衔接体系第60-61页
     ·大力改造中低产田,提高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第61页
   ·加强规划对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布局的指导作用,明确城市空间扩展方向第61-62页
     ·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相关部门规划的衔接第61页
     ·科学规划,优化空间布局第61-62页
   ·加强建设用地空间管制第62-63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63-65页
   ·研究结论第63页
   ·不足与展望第63-65页
参考文献第65-67页
致谢第67-68页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第68-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相对熵方法下的信度保费研究
下一篇: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及其潜力研究--以乌鲁木齐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