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3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1页 |
| ·研究背景 | 第13-15页 |
| ·研究对象和范畴 | 第15-17页 |
| ·时间——转型期 | 第15页 |
| ·区域——徽州 | 第15-16页 |
| ·对象——传统滨河聚落 | 第16-17页 |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7页 |
| ·研究目的 | 第17页 |
| ·研究意义 | 第17页 |
|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17-20页 |
|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 ·研究思路和框架 | 第18-20页 |
|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21-33页 |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1-22页 |
| ·空间与空间演化 | 第21页 |
| ·空间生产 | 第21页 |
| ·空间消费 | 第21-22页 |
| ·国外研究概况 | 第22-24页 |
| ·传统聚落研究 | 第22-24页 |
| ·空间方法研究 | 第24页 |
| ·国内研究概况 | 第24-29页 |
| ·多元化聚落研究 | 第24-27页 |
| ·传统滨河聚落研究 | 第27-28页 |
| ·传统聚落转型研究 | 第28-29页 |
| ·相关理论基础与实践研究 | 第29-33页 |
| ·空间生产核心理论 | 第29-31页 |
| ·国内对空间生产的理论研究和实践 | 第31-32页 |
| ·研究述评 | 第32-33页 |
| 第三章 转型期徽州传统滨河聚落空间演化特征探析 | 第33-56页 |
| ·转型前徽州传统滨河聚落的形成与发展 | 第33-35页 |
| ·雏形期 | 第33页 |
| ·形成期 | 第33-34页 |
| ·繁荣期 | 第34-35页 |
| ·衰落期 | 第35页 |
| ·徽州传统滨河聚落的分类 | 第35-38页 |
| ·“丿”型块状聚落 | 第36-37页 |
| ·“S”型带状聚落 | 第37页 |
| ·不规则型聚落 | 第37-38页 |
| ·转型期聚落的宏观空间演化特征 | 第38-47页 |
| ·用地性质改变 | 第38-42页 |
| ·功能空间的变迁 | 第42-46页 |
| ·空间形态变迁 | 第46-47页 |
| ·转型期聚落的微观空间演化特征 | 第47-54页 |
| ·滨河空间界面的变化 | 第47-53页 |
| ·建筑功能的变化 | 第53-54页 |
| ·转型期聚落的空间演化特征小结 | 第54-56页 |
| 第四章 转型期徽州传统滨河聚落空间演化动力机制探析 | 第56-69页 |
| ·空间生产主体分类 | 第56-57页 |
| ·空间生产要素分类 | 第57-58页 |
| ·直接生产者与聚落空间演化 | 第58-65页 |
| ·政府与转型期滨河聚落空间演化 | 第59-61页 |
| ·开发商与转型期滨河聚落空间演化 | 第61-65页 |
| ·间接生产者与聚落空间演化 | 第65-68页 |
| ·原住民与转型期滨河聚落空间演化 | 第65-66页 |
| ·游客与转型期滨河聚落空间演化 | 第66-68页 |
| ·动力机制小结 | 第68-69页 |
| 第五章 转型期徽州传统滨河聚落的保护与更新策略研究 | 第69-73页 |
| ·转型期徽州传统滨河聚落空间演化的优点 | 第69页 |
| ·转型期徽州传统滨河聚落空间演化的缺点 | 第69-71页 |
| ·转型期徽州传统滨河聚落的保护与更新策略研究 | 第71-73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3-75页 |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73页 |
| ·本文创新点 | 第73页 |
| ·研究展望 | 第73-75页 |
| 参考文献 | 第75-77页 |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