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农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经济作物病虫害论文--棉病虫害论文--病害论文--侵(传)染性病害论文

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大丽轮枝菌对棉花叶片和单子叶植物的侵染研究

摘要第1-9页
ABSTRACT第9-12页
缩写词表第12-13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3-27页
   ·棉花黄萎病的危害、症状及发病特点第13-14页
   ·棉花黄萎病菌第14-21页
     ·棉花黄萎病菌的形态和生理分化第14-15页
     ·棉花黄萎病菌的寄主范围第15-16页
     ·棉花黄萎病菌的致病机理第16-17页
     ·棉花黄萎病菌的侵染过程第17-21页
   ·病原菌与寄主互作过程中植物的防御反应第21-23页
     ·胼胝质与植物防御反应第21-22页
     ·过氧化氢与植物防御反应第22-23页
     ·防御基因与植物防御反应第23页
   ·绿色荧光蛋白在植物病原真菌中的应用第23-25页
     ·绿色荧光蛋白及其特点第23-24页
     ·绿色荧光蛋白在植物病原真菌研究的应用状况第24-25页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25-27页
第二章 GFP标记的大丽轮枝菌对棉花叶片侵染过程研究第27-41页
   ·材料第28页
     ·供试材料与菌株第28页
     ·主要仪器第28页
   ·方法第28-30页
     ·大丽轮枝菌的叶面接种方法第28页
     ·大丽轮枝菌的棉花叶片表皮接种方法第28-29页
     ·大丽轮枝菌叶面侵染的显微观察第29页
     ·接菌后不同时间内大丽轮枝菌数量测定第29-30页
   ·结果第30-37页
     ·大丽轮枝菌V1070-GFP在离体苏棉22号叶片上表皮的侵染过程第30-31页
     ·V1070-GFP在苏棉22号叶片的侵染及其系统扩展到茎部和根部的过程第31-36页
     ·从感病叶片中分离的菌体的数量第36-37页
   ·讨论第37-39页
   ·结论第39-41页
第三章 大丽轮枝菌与棉花叶片互作过程中棉花防御反应第41-51页
   ·材料第41页
     ·供试材料与菌株第41页
     ·试剂第41页
     ·主要仪器第41页
   ·方法第41-44页
     ·大丽轮枝菌叶面接种第41-42页
     ·胼胝质的检测第42页
     ·过氧化氢(H_2O_2)的检测第42页
     ·抗病相关基因检测第42-44页
   ·结果第44-48页
     ·大丽轮枝菌处理苏棉22号叶片后胼胝质的沉积第44-45页
     ·大丽轮枝菌处理苏棉22号叶片后过氧化氢的产生第45-46页
     ·大丽轮枝菌处理苏棉22号叶片后防御基因的表达第46-48页
   ·讨论第48-50页
   ·结论第50-51页
第四章 GFP标记的大丽轮枝菌对单子叶植物侵染的研究第51-61页
   ·材料第51-52页
     ·供试材料与菌株第51页
     ·试剂第51页
     ·主要仪器第51-52页
   ·方法第52-53页
     ·大丽轮枝菌侵染洋葱表皮的方法第52页
     ·大丽轮枝菌侵染玉米和水稻根部的检测方法第52-53页
     ·大丽轮枝菌侵染玉米和水稻离体叶片的检测方法第53页
   ·结果第53-58页
     ·大丽轮枝菌V1070-GFP在洋葱表皮上的侵染过程第53-54页
     ·大丽轮枝菌V1070-GFP在玉米和水稻根部的侵染过程第54-55页
     ·大丽轮枝菌V1070-GFP在玉米和水稻离体叶片上的侵染过程第55-58页
   ·讨论第58-59页
   ·结论第59-61页
第五章 荧光标记基因转化棉花黄萎病菌及标记菌系选育第61-73页
   ·材料第61-62页
     ·供试材料与菌株第61-62页
     ·主要仪器第62页
   ·方法第62-66页
     ·红色荧光蛋白表达载体PCL-mCherryRFP的构建第62-64页
     ·质粒pCL-sGFP和PCL-mCherryRFP转化农杆菌第64页
     ·农杆菌介导的孢子转化第64-65页
     ·转化子分子检测和荧光稳定性观察第65页
     ·转化子致病性相关性状测定第65页
     ·胞外分泌酶检测第65-66页
     ·转化子致病力试验第66页
     ·GFP标记的黄萎病菌侵染第66页
   ·结果第66-71页
     ·黄萎病菌的遗传转化及转化子遗传稳定性分析第66-67页
     ·转化子的分子检测第67-68页
     ·转化子致病力相关性状分析第68-70页
     ·转化子致病力检测第70-71页
     ·GFP标记的黄萎病菌的侵染第71页
   ·讨论第71-72页
   ·结论第72-73页
全文总结和创新点第73-75页
参考文献第75-85页
附录第85-87页
文章发表情况第87-89页
致谢第89页

论文共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江苏省蚕豆主要病害鉴定及赤斑病药剂防治研究
下一篇:水稻抗稻瘟病相关基因OsREM1.2功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