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株溶藻菌优化培养及其对铜绿微囊藻影响的研究
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1页 |
·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 | 第11-13页 |
·淡水水体发生水华的原因 | 第11-12页 |
·水华的危害 | 第12-13页 |
·蓝藻水华的防治 | 第13-15页 |
·预防水华爆发的措施 | 第13-14页 |
·水华的治理方法 | 第14-15页 |
·溶藻细菌及其溶藻作用物质成分 | 第15-18页 |
·溶藻细菌可能的作用模式 | 第16页 |
·溶藻细菌的种类 | 第16页 |
·溶藻细菌的溶藻作用方式 | 第16-17页 |
·细菌胞外溶藻活性物质 | 第17-18页 |
·本实验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意义 | 第18-21页 |
第二章 铜绿微囊藻及两株溶藻菌的培养条件优化 | 第21-29页 |
·引言 | 第21页 |
·铜绿微囊藻的优化培养 | 第21-2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1-2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3-24页 |
·两株溶藻菌的优化培养 | 第24-2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4-26页 |
·结果分析 | 第26-27页 |
·两株溶藻菌溶藻特性的初步验证 | 第27-28页 |
·讨论 | 第28页 |
·两株溶藻菌优化培养 | 第28页 |
·溶藻细菌的溶藻作用 | 第28页 |
·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两株溶藻菌对铜绿微囊藻的溶解作用 | 第29-43页 |
·引言 | 第29页 |
·藻液自生菌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 | 第29-3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9-30页 |
·结果分析 | 第30-31页 |
·溶藻细菌对铜绿微囊藻的溶解作用 | 第31-4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1-34页 |
·结果分析 | 第34-41页 |
·讨论 | 第41-42页 |
·两株溶藻菌的不同投入量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 | 第41页 |
·两株溶藻菌的溶藻特异性研究 | 第41页 |
·两株溶藻菌的溶藻作用方式研究 | 第41-42页 |
·两株溶藻菌对铜绿微囊藻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 第42页 |
·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两株溶藻菌溶藻活性物质性质研究 | 第43-49页 |
·引言 | 第4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3-45页 |
·无菌浓缩液的制备 | 第43页 |
·两株溶藻菌溶藻活性物质初步研究 | 第43-4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5-47页 |
·分子量范围 | 第45页 |
·糖的测定 | 第45页 |
·蛋白酶处理两株溶藻菌菌液后的溶藻效果 | 第45-46页 |
·测定无菌滤液中的磷含量 | 第46-47页 |
·讨论 | 第47页 |
·小结 | 第47-49页 |
全文总结 | 第49-51页 |
创新点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6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1-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