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3页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研究目标及研究方法 | 第12页 |
·研究目标 | 第12页 |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数据来源 | 第12-13页 |
第2章 相关文献综述及论文创新之处 | 第13-16页 |
·国外研究 | 第13-14页 |
·国内研究 | 第14-15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15-16页 |
第3章中日两国友好城市及影响因素 | 第16-22页 |
·中日友好城市缔结现状 | 第16-18页 |
·中国友好城市缔结特征 | 第16-17页 |
·日本友好城市缔结趋势 | 第17-18页 |
·中日两国友好城市缔结背景 | 第18-19页 |
·中日友好城市缔结及发展的影响因素 | 第19-22页 |
第4章 中日友好城市的时间演变及空间分布特征 | 第22-45页 |
·研究时段与空间单元 | 第22页 |
·中日友好城市各阶段数量变化特征及原因 | 第22-25页 |
·中日友好城市在中国的时空分布特点 | 第25-34页 |
·空间分布特征 | 第25-28页 |
·各阶段空间演化特征 | 第28-34页 |
·中日友好城市在日本的空间分布 | 第34-44页 |
·空间分布特征 | 第34-37页 |
·各阶段空间演化特征 | 第37-44页 |
·小结 | 第44-45页 |
第5章 中日友好城市的地域类型分析 | 第45-69页 |
·中日城市职能分类比较 | 第45-54页 |
·城市职能的定义 | 第45页 |
·中国城市职能分类 | 第45-48页 |
·日本城市职能分类 | 第48-54页 |
·中日友好城市地域类型分析 | 第54-64页 |
·城市职能相似型中日友好城市——以上海市和大阪府为例 | 第54-57页 |
·城市职能交互型中日友好城市——以天津市和神户市为例 | 第57-61页 |
·城市职能互补型中日友好城市——以武汉市和大分市为例 | 第61-63页 |
·其他类型中日友好城市——以常德市和东近江市为例 | 第63-64页 |
·中日友好城市影响分析 | 第64-68页 |
·中日友好城市的经济影响 | 第65-66页 |
·中日友好城市的政治影响 | 第66-67页 |
·中日友好城市的文化影响 | 第67-68页 |
·小结 | 第68-69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9-70页 |
·本文结论 | 第69页 |
·不足与展望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附录A | 第73-8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6-87页 |
致谢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