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生态思想对我国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启示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5页 |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4页 |
·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第2章 马克思的生态思想 | 第15-23页 |
·人化自然观的主要特征 | 第15-17页 |
·人与自然关系的客观规律性 | 第16页 |
·人与自然关系的社会历史性 | 第16-17页 |
·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生态批判 | 第17-19页 |
·人与自然的关系异化 | 第18页 |
·人与社会的关系异化 | 第18-19页 |
·人与自身的关系异化 | 第19页 |
·解决生态问题的社会制度设想 | 第19-23页 |
·人与自身的“和解” | 第20页 |
·人与自然的“和解” | 第20-21页 |
·人与社会的“和谐” | 第21-23页 |
第3章 生态危机背景下我国城市生态问题及其原因 | 第23-33页 |
·我国城市生态问题 | 第23-30页 |
·城市大气污染问题 | 第23-24页 |
·城市水污染问题 | 第24-26页 |
·城市垃圾污染问题 | 第26-28页 |
·城市环境污染无处转移 | 第28-30页 |
·我国城市生态问题原因分析 | 第30-33页 |
·生态意识的缺失 | 第30-31页 |
·传统发展观的影响 | 第31页 |
·法律法规和制度不完善 | 第31-32页 |
·针对环保的财政资金投入不足 | 第32-33页 |
第4章 马克思生态思想指导下我国城市生态环境治理 | 第33-47页 |
·培养全民生态道德 | 第33-35页 |
·提高公民环保意识 | 第33页 |
·加强生态环境教育 | 第33-34页 |
·提倡绿色新消费观念 | 第34-35页 |
·科学规划生态发展路径 | 第35-37页 |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 第35-36页 |
·进行产业生态化转型 | 第36-37页 |
·发展生态服务业 | 第37页 |
·发展生态化的科技创新 | 第37页 |
·加强生态法制建设 | 第37-39页 |
·加强生态立法实现有法可依 | 第37-38页 |
·严格执法做到有法必依 | 第38-39页 |
·完善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 第39-40页 |
·完善排水系统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 第39-40页 |
·改进道路交通运输条件 | 第40页 |
·加强垃圾收集处理基础设施建设 | 第40页 |
·以生态城市为建设目标 | 第40-47页 |
·生态城市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 第41-42页 |
·生态城市的定义 | 第42-43页 |
·生态城市的特点和标准 | 第43-44页 |
·建设生态城市的途径 | 第44-47页 |
结论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