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英文摘要 | 第5-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6页 |
| ·量子计算 | 第10-12页 |
| ·量子比特 | 第12-15页 |
| ·单量子比特 | 第12-14页 |
| ·多量子比特 | 第14-15页 |
| ·量子比特的物理实现 | 第15-26页 |
| ·超导量子比特 | 第16-23页 |
| ·新型超导量子比特 | 第23-26页 |
| 第二章 电路量子电动力学 | 第26-39页 |
| ·腔量子电动力学 | 第26-32页 |
| ·谐振区间 | 第28页 |
| ·色散区间 | 第28-31页 |
| ·强色散相互作用 | 第31-32页 |
| ·电路量子电动力学 | 第32-33页 |
| ·测量理论 | 第33-39页 |
| ·量子非破坏性测量 | 第34页 |
| ·量子态的映射 | 第34-35页 |
| ·信噪比 | 第35-39页 |
| 第三章 实验测量系统 | 第39-53页 |
| ·低温系统 | 第39-44页 |
| ·射频输入 | 第40页 |
| ·磁场偏置 | 第40-41页 |
| ·射频输出 | 第41-42页 |
| ·热沉 | 第42-43页 |
| ·微波开关 | 第43-44页 |
| ·常温系统 | 第44-47页 |
| ·控制信号产生 | 第45-46页 |
| ·输出信号解调 | 第46-47页 |
| ·数字外差法 | 第47-52页 |
| ·IQ mixer下变频 | 第48页 |
| ·单通道数字外差法 | 第48-49页 |
| ·双通道数字外差法 | 第49-52页 |
| ·磁屏蔽 | 第52-53页 |
| 第四章 三维传输子量子比特 | 第53-85页 |
| ·传输子量子比特理论 | 第53-57页 |
| ·平面传输子量子比特 | 第53-55页 |
| ·三维传输子量子比特 | 第55-57页 |
| ·谐振器理论 | 第57-65页 |
| ·串并联谐振电路 | 第57-59页 |
| ·有载Q值和无载Q值 | 第59-60页 |
| ·传输线谐振器 | 第60-63页 |
| ·矩形谐振腔 | 第63-65页 |
| ·三维传输子量子比特设计制备 | 第65-72页 |
| ·矩形谐振腔设计 | 第65-68页 |
| ·Q_(in)和Q_(out)校准 | 第68-70页 |
| ·三维传输子量子比特样品制备 | 第70-72页 |
| ·测量表征 | 第72-85页 |
| ·能谱测量 | 第72-77页 |
| ·拉比振荡 | 第77-79页 |
| ·能量弛豫时间T_1 | 第79-80页 |
| ·相位相干时间T_2~* | 第80-81页 |
| ·单量子比特门 | 第81-84页 |
| ·退相干因素 | 第84-85页 |
| 第五章 可调三维传输子量子比特 | 第85-98页 |
| ·可调三维传输子量子比特结构设计 | 第85-88页 |
| ·dc-SQUID三维传输子量子比特 | 第85-86页 |
| ·3JJ三维传输子量子比特 | 第86-88页 |
| ·可调三维传输子量子比特谐振腔设计 | 第88页 |
| ·测量表征 | 第88-98页 |
| ·能谱测量 | 第89-92页 |
| ·Purcell效应 | 第92-93页 |
| ·磁通噪声 | 第93页 |
| ·多光子跃迁 | 第93-94页 |
| ·真空拉比振荡 | 第94-98页 |
| 第六章 三维传输子量子比特中的Landau-Zener-Stuckelberg-Majorana干涉 | 第98-113页 |
| ·LZSM干涉介绍 | 第98-101页 |
| ·微波修饰态 | 第101-102页 |
| ·测量方法 | 第102-107页 |
| ·IQ mixer上变频 | 第102-103页 |
| ·线性调频 | 第103-104页 |
| ·Tomography | 第104-107页 |
| ·测量时序 | 第107页 |
| ·实验测量 | 第107-113页 |
| ·基本参数表征 | 第107-109页 |
| ·LZSM干涉条纹 | 第109-113页 |
| 第七章 基于纳米线的可调共面波导谐振器 | 第113-126页 |
| ·基本原理 | 第113-115页 |
| ·样品设计 | 第115-119页 |
| ·共面波导谐振器设计 | 第115-117页 |
| ·纳米线设计 | 第117-119页 |
| ·样品制备 | 第119-121页 |
| ·实验测量 | 第121-126页 |
| ·测量系统 | 第121-122页 |
| ·测量结果与分析 | 第122-126页 |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26-128页 |
| ·总结 | 第126-127页 |
| ·展望 | 第127-128页 |
| 附录 | 第128-129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9-137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137-139页 |
| 致谢 | 第139-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