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9-23页 |
| ·含铀废水的来源及危害 | 第9-10页 |
| ·含铀废水的来源 | 第9-10页 |
| ·含铀废水的危害 | 第10页 |
| ·含铀废水的处理方法 | 第10-14页 |
| ·化学沉淀法 | 第10-12页 |
| ·离子交换法 | 第12页 |
| ·蒸发浓缩法 | 第12页 |
| ·吸附法 | 第12-13页 |
| ·膜分离法 | 第13页 |
| ·生物法 | 第13页 |
| ·萃取法 | 第13-14页 |
| ·萃取剂的分类及其研究进展 | 第14-20页 |
| ·酰胺类萃取剂 | 第14-16页 |
| ·亚砜类萃取剂 | 第16页 |
| ·磷类萃取剂 | 第16-17页 |
| ·螯合类萃取剂 | 第17-19页 |
| ·碱性萃取剂 | 第19-20页 |
| ·羧酸类萃取剂 | 第20页 |
| ·影响萃取的因素 | 第20-21页 |
| ·稀释剂的特征 | 第20页 |
| ·萃取剂的浓度 | 第20页 |
| ·pH值的影响 | 第20页 |
| ·相比 | 第20页 |
| ·盐析剂的种类及浓度 | 第20-21页 |
| ·温度 | 第21页 |
| ·本文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第21-23页 |
| 第二章 N,N’-(1,2-乙基)-二吡啶酰胺(EDPA)对U(Ⅵ)的萃取行为研究 | 第23-39页 |
| ·实验材料 | 第23-25页 |
| ·实验试剂和原料 | 第23-24页 |
| ·实验仪器 | 第24-25页 |
| ·溶液的配制 | 第25页 |
| ·铀标准备液的配制(10 mg/ml) | 第25页 |
| ·偶氮胂Ⅲ溶液的配制 | 第25页 |
| ·氯乙酸-乙酸钠缓冲溶液的配制 | 第25页 |
| ·2,4-二硝基苯酚指示剂的配制 | 第25页 |
| ·铀(Ⅵ)离子的萃取实验 | 第25-26页 |
| ·铀(Ⅵ)离子的萃取过程 | 第25页 |
| ·光度法检测 | 第25页 |
| ·萃取结果的计算 | 第25-26页 |
| ·UO_2~(2+)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26-27页 |
| ·铀(Ⅵ)离子最大吸收波长的测定 | 第26-27页 |
| ·铀(Ⅵ)离子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27页 |
| ·实验部分 | 第27-28页 |
| ·2-吡啶酰氯的合成 | 第27页 |
| ·N,N’-(1,2-乙基)-二吡啶酰胺(EDPA)的合成 | 第27-28页 |
| ·结果和讨论 | 第28-36页 |
| ·N,N’-(1,2-乙基)-二吡啶酰胺的结构表征 | 第28-29页 |
| ·不同条件对EDPA萃取铀酰离子影响的研究 | 第29-36页 |
| ·萃合物红外谱图解析 | 第36页 |
| ·本章小结 | 第36-39页 |
| 第三章 N,N’-(1,4-亚苯基)-二吡啶酰胺对U(Ⅵ)的萃取行为研究 | 第39-51页 |
| ·实验材料 | 第39-40页 |
| ·实验试剂和原料 | 第39-40页 |
| ·实验仪器 | 第40页 |
| ·实验部分 | 第40-41页 |
| ·2-吡啶酰氯的合成 | 第40-41页 |
| ·N,N’-(1,4-亚苯基)-二吡啶酰胺(PPDPA)的合成 | 第41页 |
| ·结果和讨论 | 第41-49页 |
| ·N,N’-(1,4-亚苯基)-二吡啶酰胺的结构表征 | 第41-43页 |
| ·不同条件对PPDPA萃取铀(Ⅵ)离子影响的研究 | 第43-48页 |
| ·萃合物红外谱图解析 | 第48-49页 |
|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 第四章 N,N’-(2,6-吡啶基)-二吡啶酰胺(PRDPA)对U(Ⅵ)的萃取行为研究 | 第51-61页 |
| ·实验材料 | 第51-52页 |
| ·实验试剂和原料 | 第51-52页 |
| ·实验仪器 | 第52页 |
| ·实验部分 | 第52-53页 |
| ·2-吡啶酰氯的合成 | 第52页 |
| ·N,N’-(2,6-吡啶基)-二吡啶酰胺(PRDPA)的合成 | 第52-53页 |
| ·结果和讨论 | 第53-60页 |
| ·N,N’-(2,6-吡啶基)-二吡啶酰胺的结构表征 | 第53-54页 |
| ·不同条件对PRDPA萃取铀酰离子影响的研究 | 第54-60页 |
| ·萃合物红外谱图解析 | 第60页 |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1-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71页 |
| 附录: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71-73页 |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