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半岛南岸居住小区的气候适应性设计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21页 |
| ·课题综述 | 第9-12页 |
| ·选题的背景 | 第9-10页 |
| ·课题的研究范围 | 第10-11页 |
|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1-12页 |
| ·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 ·选题的目的 | 第12页 |
| ·选题的意义 | 第12-13页 |
|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 ·国外源于气候的建筑设计理论的发展历程 | 第13-14页 |
| ·国外的研究专家及其领域 | 第14-15页 |
| ·国外气候适应性建筑实例 | 第15-16页 |
|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第16-18页 |
| ·国内传统源于气候的建筑设计理论和实践 | 第16-17页 |
| ·国内近代源于气候的建筑设计理论和实践 | 第17-18页 |
| ·论文的构成和框架 | 第18-21页 |
| ·论文的构成内容 | 第18-20页 |
| ·论文的构成框架 | 第20-21页 |
| 第2章 滨海气候特征与气候建筑设计解析 | 第21-29页 |
| ·气候类型与气候分区 | 第21-22页 |
| ·气候的定义和组成要素 | 第21页 |
| ·我国的气候分区和特点 | 第21-22页 |
| ·胶东半岛整体气候特征 | 第22页 |
| ·国外源于气候的建筑设计理论与实践 | 第22-26页 |
| ·生物气候理论 | 第23-24页 |
| ·地方主义建筑理论 | 第24-26页 |
| ·国内传统滨海民居的气候适应性实践 | 第26-28页 |
| ·亚热带沿海——莆田石厝 | 第26页 |
| ·南方区域——地下屋民居 | 第26-27页 |
| ·胶东半岛——海草房民居 | 第27-28页 |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 第3章 基于气候适应性的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研究 | 第29-48页 |
| ·以风为气候主导因素的居住小区规划设计 | 第29-40页 |
| ·风气候特征及其影响 | 第30-31页 |
| ·风对建筑群落风格风貌的影响 | 第31-32页 |
| ·风对建筑群落滨海走向的影响 | 第32-35页 |
| ·风对建筑群落排列布局的影响 | 第35-38页 |
| ·风对建筑群落空间层次的影响 | 第38-40页 |
| ·以光为气候主导因素的居住小区规划设计 | 第40-43页 |
| ·光气候特征及其影响 | 第40页 |
| ·光对建筑布局的影响 | 第40-41页 |
| ·光对日照间距的影响 | 第41-43页 |
| ·以水为气候主导因素的居住小区规划设计 | 第43-46页 |
| ·水气候特征及其影响 | 第43-44页 |
| ·防汛防潮的小区选址 | 第44-45页 |
| ·小区规划的排雨排水和集雨蓄水 | 第45-46页 |
|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 第4章 基于气候适应性的居住建筑设计研究 | 第48-65页 |
| ·以风为气候主导因素的建筑单体设计 | 第48-53页 |
| ·平面布局的通风设计 | 第48-51页 |
| ·构件的散热设计 | 第51-52页 |
| ·建筑构造的防风措施 | 第52-53页 |
| ·以光为气候主导因素的建筑单体设计 | 第53-58页 |
| ·立面的色彩设计 | 第53-55页 |
| ·加大采光面积 | 第55-56页 |
| ·屋顶的遮阳设计 | 第56-57页 |
| ·充分利用太阳能 | 第57-58页 |
| ·以水为气候主导因素的建筑单体设计 | 第58-63页 |
| ·围护结构的防腐防潮设计 | 第59-61页 |
| ·坡屋顶的防水、排水设计 | 第61页 |
| ·建筑整体的防雷防电设计 | 第61-63页 |
|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 结论 | 第65-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0-72页 |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