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 ·建筑结构形式 | 第10-11页 |
| ·建筑结构形式的发展 | 第10页 |
| ·建筑结构形式的多样性 | 第10-11页 |
| ·地震 | 第11-14页 |
| ·地震的定义 | 第11页 |
| ·地震的危害 | 第11-14页 |
|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15-17页 |
| 第二章 带斜腹杆钢桁架加强层的钢筋混凝土框架核心筒体系 | 第17-26页 |
| ·框架—核心筒结构体系 | 第17-18页 |
| ·框架—核心筒结构体系的概述 | 第17页 |
| ·框架—核心筒结构体系的力学受力分析及受力特点 | 第17-18页 |
| ·加强层的概述及类型 | 第18-21页 |
| ·加强层的概述 | 第18-19页 |
| ·水平加强层的类型 | 第19-21页 |
| ·加强层的作用机理 | 第21-22页 |
| ·加强层的相关研究与工程实例 | 第22-24页 |
| ·国内外关于加强层的相关研究 | 第22-23页 |
| ·加强层工程应用实例 | 第23-24页 |
| ·本章小结 | 第24-26页 |
| 第三章 基于结构性能的抗震计算理论 | 第26-32页 |
| ·基于结构性能的抗震设计 | 第26页 |
| ·常用的抗震设计方法 | 第26-31页 |
| ·底部剪力法 | 第27页 |
|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 第27-28页 |
| ·时程分析法 | 第28-31页 |
| ·结构分析软件SAP2000简介 | 第31页 |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 第四章 带斜腹杆钢桁架加强层的钢筋混凝土框架—核心筒体系的模型建立与模态分析 | 第32-43页 |
| ·结构模型概况与参数选择 | 第32-34页 |
| ·模型概况 | 第32-33页 |
| ·模型基本参数的选择 | 第33-34页 |
| ·结构模型的建立 | 第34-38页 |
| ·模型的基本假设 | 第34页 |
| ·模型单元的选择 | 第34页 |
| ·加强层设置方案 | 第34-35页 |
| ·结构模型三维及平面图 | 第35-37页 |
| ·结构模型荷载选取 | 第37页 |
| ·结构模型地震波的选取输入 | 第37-38页 |
| ·模态分析 | 第38-42页 |
| ·结构模型振型图 | 第38-41页 |
| ·结构模型自振周期 | 第41-42页 |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 第五章 罕遇地震下带斜腹杆钢桁架加强层的钢筋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的弹塑性分析 | 第43-61页 |
| ·结构的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 | 第43-48页 |
| ·结构的弹塑性静力非线性分析——Pushover | 第48-49页 |
| ·Pushover分析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 第48-49页 |
| ·基于SAP2000的Pushover分析 | 第49-61页 |
| ·塑性铰的定义及特性 | 第49-50页 |
| ·加载模式与分析控制方法 | 第50页 |
| ·Pushover分析的结果 | 第50-61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1-63页 |
| ·结论 | 第61-62页 |
| ·展望 | 第62-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 后记 | 第65-66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