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引言 | 第9-16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 第10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0-14页 |
四、主要研究办法 | 第14-15页 |
五、论文结构 | 第15页 |
六、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 | 第15-16页 |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及我国现实的困境 | 第16-27页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16-18页 |
第二节 从我国立法和司法角度分析该问题 | 第18-22页 |
一、从我国立法的角度分析 | 第18-22页 |
二、从司法的角度分析 | 第22页 |
第三节 困境的原因——对合同相对性原则的分析 | 第22-27页 |
一、合同相对性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 第23-24页 |
二、对合同相对性理论的突破 | 第24-27页 |
第二章 合同对第三人保护制度的比较法研究 | 第27-40页 |
第一节 德国的附加保护第三人作用的合同 | 第27-32页 |
一、制度沿革 | 第27-29页 |
二、请求权基础 | 第29-30页 |
三、进一步考察 | 第30-32页 |
第二节 法国的直接起诉权制度 | 第32-36页 |
一、直接起诉权制度的概念 | 第32-33页 |
二、直接起诉权制度的适用范围 | 第33-36页 |
第三节 美国的利益第三人担保制度 | 第36-40页 |
一、利益第三人担保制度的概念 | 第36-37页 |
二、利益第三人担保制度的适用及与德、法类似制度的比较 | 第37-40页 |
第三章 国内相关学说述评 | 第40-44页 |
第一节 肯定论 | 第40-41页 |
第二节 否定论 | 第41-42页 |
第三节 折中论 | 第42-44页 |
第四章 我国应建立合同对第三人保护制度 | 第44-49页 |
第一节 建立合同对第三人保护制度的必要性 | 第44-45页 |
第二节 我国合同对第三人保护制度的制度构想 | 第45-49页 |
一、请求权基础 | 第46-47页 |
二、第三人的范围 | 第47-49页 |
结论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4-55页 |
后记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