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1.绪论 | 第7-20页 |
| ·研究概况 | 第7-9页 |
| ·选题缘由 | 第7-8页 |
| ·选题意义 | 第8页 |
| ·研究思路 | 第8-9页 |
| ·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 ·调查研究过程 | 第10-11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20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1)饮食与社会的相关专著研究 | 第11-12页 |
| (2)饮食与文化的相关专著研究 | 第12-13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20页 |
| (1)饮食文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 (2)哈萨克族饮食文化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 2.乌鲁木齐市高新区六十户乡哈族新村形成史及现状 | 第20-24页 |
| ·哈族新村现状概述 | 第20-22页 |
| ·哈族新村迁移与形成史 | 第22-24页 |
| ·一组村民迁入史 | 第22-23页 |
| ·二组村民迁移史与哈族新村形成情况 | 第23-24页 |
| 3.哈、汉两族的传统饮食结构与特征 | 第24-28页 |
| ·奶、肉、茶:哈萨克族传统饮食结构与特征 | 第24-26页 |
| ·江苏省北部地区汉族饮食结构与特征 | 第26-28页 |
| 4.哈族新村的日常饮食 | 第28-45页 |
| ·一组村民日常生活中的一日三餐 | 第28-34页 |
| ·二组村民日常生活中的一日三餐 | 第34-40页 |
| ·厨房里的秘密 | 第40-45页 |
| ·一组村民的燃料、炊具与餐具 | 第41-42页 |
| ·二组村民的燃料、炊具和餐具 | 第42-43页 |
| ·小结 | 第43-45页 |
| 5.节日、仪式中的饮食 | 第45-67页 |
| ·一组村民节日与仪式中的饮食 | 第46-59页 |
| ·古尔邦节 | 第49-56页 |
| ·盛大的周年祭 | 第56-59页 |
| ·二组村民节日与仪式中的饮食 | 第59-67页 |
| ·中秋节 | 第62-64页 |
| ·婚礼 | 第64-67页 |
| 6.当新食物遇上“旧”生活:移民前后饮食状况的变化与维系 | 第67-74页 |
| ·生计模式变迁下的调适 | 第67-70页 |
| ·居住地变迁下的调适 | 第70-74页 |
| 7.谁做饭:饮食与家庭性别角色分工 | 第74-79页 |
| ·社会性别角色 | 第74-75页 |
| ·做饭事务的总体分工情况 | 第75-77页 |
| ·对女性做饭模式的认知状况 | 第77-79页 |
| 8.外面的“食界”:村庄外的饮食 | 第79-87页 |
| ·村外餐馆的分类与概况 | 第79-80页 |
| ·村民们的村外就餐情况 | 第80-85页 |
| ·村中常住人口的外出就餐选择 | 第80-83页 |
| ·常居村外村民的在外饮食情况 | 第83-85页 |
| ·村外饮食对村中饮食的影响 | 第85-87页 |
| 9.族群规制的展演:餐桌上的等级与阶序 | 第87-94页 |
| ·等级与阶序的概念定义 | 第87-88页 |
| ·等级的定义 | 第87-88页 |
| ·阶序的定义 | 第88页 |
| ·餐桌上的等级与阶序 | 第88-93页 |
| ·尊男尊长尊客的餐桌礼仪 | 第88-90页 |
| ·宴请中的饮食习俗与等级阶序划分 | 第90-93页 |
| ·小结 | 第93-94页 |
| 10.界限的模糊与强化:从饮食角度来看哈汉两族的族际交往 | 第94-100页 |
| ·食欲驱使下的交往与融合 | 第94-97页 |
| ·以情感为背景的交往 | 第97-98页 |
| ·界限作用下的疏离与区隔 | 第98-100页 |
| 结语 在嬗变与维系之间:村庄里的饮食与社会 | 第100-10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3-107页 |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07-108页 |
| 后记 | 第108-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