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3页 |
| 1 绪论 | 第13-19页 |
|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14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 ·目前存在的问题 | 第17页 |
| ·研究的内容与路线 | 第17-19页 |
| ·研究的内容 | 第17-18页 |
| ·研究路线 | 第18页 |
|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 2 地质概况和煤岩物理力学特性 | 第19-39页 |
| ·矿井工程地质概况 | 第19-22页 |
| ·矿井构造 | 第19-20页 |
| ·煤岩层概况 | 第20-21页 |
| ·煤层顶底板岩石力学参数的确定 | 第21-22页 |
| ·矿井水文地质 | 第22页 |
| ·地压 | 第22页 |
| ·Ⅳ62采区及Ⅳ6214工作面工程地质情况 | 第22-28页 |
| ·Ⅳ6214工作面所处特殊位置分析 | 第22-25页 |
| ·Ⅳ6214工工作面顶底板情况 | 第25页 |
| ·地质构造 | 第25-26页 |
| ·工作面水文地质 | 第26-28页 |
| ·类似煤层实际矿压观测数据与Ⅳ6214工作面预计矿压参数 | 第28页 |
| ·围岩强度测试 | 第28-32页 |
| ·试块采集与加工 | 第28-29页 |
| ·试件数量 | 第29-30页 |
| ·测试仪器及部分测试试件陈列 | 第30-31页 |
| ·测试结果汇总 | 第31-32页 |
| ·6煤顶板围岩化学组分及遇水软化特征分析 | 第32-34页 |
| ·化学组分分析 | 第32-33页 |
| ·底板岩层浸水试验 | 第33-34页 |
| ·三带理论 | 第34-39页 |
| ·三带分类及理论分析 | 第34-35页 |
| ·三带高度的影响因素 | 第35-39页 |
| 3 计算机数值模拟分析 | 第39-57页 |
| ·软件介绍 | 第39-40页 |
| ·与其他软件的比较 | 第39页 |
| ·软件特性及应用领域 | 第39-40页 |
|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40-43页 |
| ·研究内容 | 第40页 |
| ·数值模拟研究方法 | 第40-43页 |
| ·模型的建立与本构关系的确立 | 第43-48页 |
| ·模型建立的原则 | 第43-44页 |
| ·建立模型 | 第44-45页 |
| ·数值模型的建立 | 第45页 |
| ·本构模型的选择 | 第45-46页 |
| ·网格的划分与离散 | 第46-47页 |
| ·物理力学参数的设定 | 第47-48页 |
| ·计算成果分析 | 第48-53页 |
| ·沿走向方向 | 第48-52页 |
| ·沿倾向方向 | 第52-53页 |
| ·顶板下沉移动及三带高度的确定 | 第53-54页 |
| ·冒落裂隙高度的分析确定 | 第54-57页 |
| ·岩层破坏状况 | 第54-55页 |
| ·垮落带和导水裂隙带高度模拟计算结果 | 第55-57页 |
| 4 覆岩移动规律预测与推断 | 第57-61页 |
| ·覆岩移动破坏基本状态和变化规律 | 第57-58页 |
| ·覆岩移动破坏的基本状态和特点 | 第57页 |
| ·覆岩移动的影响因素和发展变化规律 | 第57-58页 |
| ·“两带”高度的研究 | 第58-61页 |
| 5 矿山压力显现与围岩移动变形特征现场监测分析 | 第61-69页 |
| ·回采工作面围岩移动及压力显现有关参数与特征 | 第61-62页 |
| ·回采巷道压力显现 | 第62页 |
| ·巷道表面变形观测 | 第62-69页 |
| 6 Ⅲ水平北运输大巷渗水对Ⅳ6214工作面影响分析 | 第69-71页 |
| ·Ⅳ6214开采对上方巷道影响资料分析 | 第69-70页 |
| ·概况 | 第69页 |
| ·工作面回采对巷道影响分析 | 第69-70页 |
| ·Ⅲ水平北运输大巷受到的影响 | 第70-71页 |
| 7 主要研究结论和展望 | 第71-73页 |
| ·结论 | 第71-72页 |
| ·社会效益分析 | 第72页 |
| ·展望 | 第72-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75页 |
| 致谢 | 第75-77页 |
| 作者简介及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