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1 绪论 | 第11-19页 |
|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2-15页 |
|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 ·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 ·研究综述 | 第15-19页 |
| ·国内外对旅游体验的研究 | 第15-16页 |
| ·国内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相关研究 | 第16-19页 |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19-23页 |
| ·相关概念 | 第19-20页 |
| ·体验 | 第19页 |
| ·旅游体验 | 第19页 |
| ·有形化 | 第19-20页 |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第20-23页 |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 | 第20页 |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 | 第20-21页 |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 | 第21-22页 |
|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 | 第22-23页 |
| 3 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状况 | 第23-31页 |
| ·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况 | 第23-26页 |
| ·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分布 | 第23-24页 |
| ·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比分析 | 第24-25页 |
| ·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及功能 | 第25-26页 |
| ·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 | 第26-31页 |
| ·重庆“非遗”旅游资源分布情况 | 第26-28页 |
| ·重庆“非遗”旅游保护和开发现状 | 第28-29页 |
| ·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 第29-31页 |
| 4 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有形化利用价值分析 | 第31-35页 |
| ·有形化利用的必要性 | 第31-33页 |
| ·有形化利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价值 | 第31-32页 |
| ·有形化利用对发展重庆区域旅游业的价值 | 第32-33页 |
| ·有形化利用的可行性 | 第33页 |
| ·重庆丰富的“非遗”资源是有形化利用的源泉 | 第33页 |
| ·重庆“非遗”文化的多样性是有形化利用的保障 | 第33页 |
| ·重庆“非遗”地域的差异性是有形化利用的独特魅力 | 第33页 |
| ·旅游市场对”非遗”的旅游有形化利用的体验态度分析 | 第33-35页 |
| 5 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形化利用模式 | 第35-48页 |
| ·有形化的载体 | 第35-36页 |
| ·载体的特征 | 第35-36页 |
| ·载体的类型 | 第36页 |
| ·有形化开发利用中的矛盾分析 | 第36-37页 |
| ·经济上的矛盾 | 第36页 |
| ·意识形态的矛盾 | 第36-37页 |
| ·保护原真性与开发破坏性的矛盾 | 第37页 |
| ·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有形化利用原则 | 第37-39页 |
| ·依法开发和保护 | 第37页 |
| ·重视“非遗”传承人 | 第37-38页 |
| ·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 | 第38页 |
| ·突出特色,打造精品 | 第38页 |
| ·创新利用。 | 第38-39页 |
| ·体验视角下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形化利用的模式 | 第39-45页 |
| ·观摩型利用模式 | 第40-41页 |
| ·耳闻型利用模式 | 第41-42页 |
| ·触及型利用模式 | 第42-43页 |
| ·品尝型利用模式 | 第43-44页 |
| ·赏析型利用模式 | 第44-45页 |
| ·有形化利用的保障 | 第45-48页 |
| ·对“非遗”的保护 | 第45-46页 |
| ·政府的作用 | 第46页 |
| ·市场的作用 | 第46-48页 |
| 6 结论及展望 | 第48-50页 |
| ·结论 | 第48页 |
| ·不足和展望 | 第48-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 附录A: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第53-54页 |
| 附录B“非遗”旅游有形化利用的体验态度调查问卷表 | 第54-55页 |
| 附录C“非遗”旅游有形化利用的体验态度调查统计表 | 第55-58页 |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