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块茎钾含量近红外模型的建立及主要性状的遗传分析
| 摘要 | 第1-10页 |
| 英文摘要 | 第10-12页 |
| 1 引言 | 第12-29页 |
| ·马铃薯育种现状及育种方向 | 第13-18页 |
| ·马铃薯育种现状 | 第13-17页 |
| ·马铃薯育种方向 | 第17-18页 |
| ·马铃薯品质育种研究进展 | 第18-21页 |
| ·马铃薯品质育种的意义 | 第18-19页 |
| ·马铃薯主要品质性状的重要性 | 第19-20页 |
| ·加快马铃薯品质育种的主要措施 | 第20-21页 |
|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 | 第21-27页 |
|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发展历程 | 第21-22页 |
|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原理 | 第22-23页 |
|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特点 | 第23-24页 |
|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 | 第24-27页 |
|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7-29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9-34页 |
| ·试验材料 | 第29-30页 |
| ·试验方法 | 第30-33页 |
| ·田间试验 | 第30页 |
| ·主要性状的测定 | 第30-31页 |
| ·钾含量定标 | 第31-33页 |
| ·数据处理 | 第33-34页 |
| ·方差分析及频率分布 | 第33页 |
| ·遗传与相关分析 | 第33-34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4-65页 |
| ·马铃薯块茎钾含量近红外模型的建立 | 第34-42页 |
| ·马铃薯块茎钾含量的原始数据分析 | 第34-35页 |
| ·剔除超常样品和过剩样品后的结果分析 | 第35-37页 |
| ·钾含量定标集和验证集的分选 | 第37-39页 |
| ·定标模型的建立 | 第39-40页 |
| ·模型的验证 | 第40-42页 |
| ·各组合主要性状的变异情况分析 | 第42-55页 |
| ·各组合植株性状的变异情况分析 | 第42-45页 |
| ·各组合产量性状的变异情况分析 | 第45-50页 |
| ·各组合品质性状的变异情况分析 | 第50-55页 |
| ·马铃薯主要性状的遗传及相关分析 | 第55-65页 |
| ·方差分量组成和遗传力分析 | 第55-56页 |
| ·亲本主要性状的加性效应 | 第56-59页 |
| ·杂交组合主要性状的显性效应 | 第59-61页 |
| ·马铃薯主要性状间的相关分析 | 第61-65页 |
| 4 讨论 | 第65-70页 |
| ·影响近红外光谱分析结果准确性的因素 | 第65-66页 |
| ·杂交组合各性状的变异情况 | 第66-67页 |
| ·杂交组合各性状的遗传 | 第67-68页 |
| ·杂交组合各性状的相关 | 第68-70页 |
| 5 结论 | 第70-71页 |
| 致谢 | 第71-72页 |
| 参考文献 | 第72-78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