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农业经济建设与发展论文--农业劳动力与农业人口论文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需求层次研究--以西安市为例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4页
第一章 导论第14-29页
   ·研究背景第14-15页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需求呈多元化状态第14页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需求的有序引导是城市化进程的助推力。第14-15页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第15-16页
     ·研究目的第15-16页
     ·研究意义第16页
   ·国内外研究综述与述评第16-25页
     ·国外研究综述第16-19页
     ·国内研究现状第19-24页
     ·文献述评第24-25页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25-27页
     ·研究思路第25-27页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第27页
   ·可能创新之处第27-29页
第二章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需求层次研究的理论基础第29-37页
   ·关键概念界定第29-31页
     ·农村剩余劳动力第29页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第29-30页
     ·农民工第30页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需求第30-31页
   ·基本理论简析第31-37页
     ·需要相关理论第31-32页
     ·系统的自组织理论第32-33页
     ·计划行为理论第33-34页
     ·新迁移经济理论第34-35页
     ·推拉理论第35-37页
第三章 基于不同视角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需求层次分类第37-56页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收入需求层次第37-40页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收入需求层次划分第37-38页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收入需求层次产生原因第38-40页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地域需求层次第40-42页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地域需求层次划分第40-41页
     ·农村剩余劳动力地域转移需求层次产生原因第41-42页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家庭结构需求层次第42-45页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家庭结构需求层次划分第42-43页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家庭结构需求层次产生原因第43-45页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产业需求层次第45-47页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产业需求层次划分第45-46页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产业需求层次产生原因第46-47页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定居需求层次第47-51页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定居需求层次划分第47-48页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定居需求层次产生原因第48-51页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土地需求层次第51-53页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土地需求层次划分第51-52页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土地需求层次产生原因第52-53页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子女教育需求层次第53-55页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子女教育需求层次划分第53-54页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子女教育需求层次产生的原因第54-55页
   ·本章小结第55-56页
第四章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需求层次系统分析第56-82页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需求层次系统框架构建第56-63页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需求层次系统框架构建基本思路第56-57页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需求层次系统框架第57-60页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需求层次系统各层需求特征分析第60-63页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需求系统宏观影响因素分析第63-75页
     ·城市化进程第63-64页
     ·政策环境第64-69页
     ·城乡经济差距第69-71页
     ·产业结构第71-72页
     ·城镇就业环境第72-73页
     ·劳动力市场第73-75页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需求系统微观影响因素分析第75-79页
     ·个体因素第75-76页
     ·经济因素第76-77页
     ·社会因素第77-78页
     ·微观调研数据特征第78-79页
   ·本章小结第79-82页
第五章 个人转移需求层实证分析第82-101页
   ·个人转移需求层需求分析第82-91页
     ·个人转移需求层需求特征分析第82-90页
     ·结论第90-91页
   ·个人转移需求——夫妻转移需求影响因素实证分析第91-99页
     ·研究假设第91-95页
     ·模型选取第95页
     ·数据计算第95-96页
     ·模型回归结果的模拟分析第96-98页
     ·结论第98-99页
   ·本章小结第99-101页
第六章 夫妻转移需求层实证分析第101-120页
   ·夫妻转移需求层需求实证分析第101-111页
     ·夫妻转移需求层需求特征分析第101-110页
     ·结论第110-111页
   ·夫妻转移需求——家庭转移需求因素实证分析第111-119页
     ·研究假设第111-114页
     ·模型选取第114-115页
     ·数据计算第115-116页
     ·模型回归结果的模拟分析第116-118页
     ·结论第118-119页
   ·本章小结第119-120页
第七章 家庭转移需求层实证分析第120-144页
   ·家庭转移需求层需求分析第120-128页
     ·家庭转移需求层需求特征分析第120-127页
     ·结论第127-128页
   ·家庭转移需求层定居需求因素实证分析第128-133页
     ·研究假设第128-131页
     ·模型选取第131页
     ·数据计算第131-132页
     ·模型回归结果的模拟分析第132-133页
     ·结论第133页
   ·落户需求因素实证分析第133-140页
     ·研究假设第133-136页
     ·模型选取第136页
     ·数据计算第136-137页
     ·模型回归结果的模拟分析第137-139页
     ·结论第139-140页
   ·农民工转移需求层次系统层级递进关键影响因素甄别第140-142页
   ·本章小结第142-144页
第八章 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需求层次层级递进的政策建议第144-156页
   ·满足农民工培训需求提升其在城市的风险抵御能力第144-146页
     ·完善以政府为主导的农民工培训体系第144-145页
     ·建立以企业为延伸的农民工人力资源开发体系第145页
     ·塑造农民工学习型自我第145-146页
   ·以差别化住房供给满足农民工城市安居需求第146-148页
     ·以政府为主导完善农民工住房体系建设第146-148页
     ·以用工单位为主体落实农民工住房改善措施第148页
   ·建立多方位的农民工子女教育体系满足农民工子女教育需求第148-150页
   ·分层次分阶段逐步全面完成城乡一体化户籍制度改革第150页
   ·完善并贯彻执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体系第150-151页
   ·建立公平合理的城乡一体化就业体系第151-152页
   ·从多种渠道提升农民工城市融合度第152-154页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农民工市民感第152-154页
     ·发挥农民工基层管理机构作用为农民工和城市居民搭建交流平台第154页
   ·本章小结第154-156页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第156-160页
   ·基本结论第156-158页
     ·农民工转移需求层次系统各层次需求变化特征第156-157页
     ·农民工转移需求层次系统层级递进影响因素分析结果第157-158页
   ·研究不足第158-159页
   ·研究展望第159-160页
参考文献第160-170页
附录第170-174页
致谢第174-176页
作者简介第176页

论文共1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终极股权结构、代理问题和公司业绩研究--基于农业上市公司经验数据
下一篇:中国粮食生产用水效率及其时空差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