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记忆的延续--长沙橘子洲景区景观的形象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1 绪论 | 第8-18页 |
·研究背景 | 第8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8-10页 |
·研究目的 | 第8-9页 |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相关概念和定义 | 第10-12页 |
·形象 | 第10页 |
·自我形象 | 第10-11页 |
·城市风景区 | 第11-12页 |
·城市风景区的形象 | 第12页 |
·研究概况 | 第12-15页 |
·形象学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橘子洲景区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5-18页 |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2 研究区域概况、立论与研究方法 | 第18-32页 |
·橘子洲景区概况 | 第18-21页 |
·橘子洲人文历史概况 | 第18页 |
·橘子洲景区规划布局 | 第18-19页 |
·橘子洲景区景观类型 | 第19-21页 |
·立论 | 第21-28页 |
·城市景区形象问题探析 | 第21-22页 |
·橘子洲景区自我的确立 | 第22-24页 |
·作为社会集体想象物的橘子洲形象的内涵 | 第24-25页 |
·形象学视域下的橘子洲景区景观形象 | 第25-28页 |
·研究方法 | 第28-32页 |
·概括与抽象法 | 第28页 |
·历时与共时研究法 | 第28-29页 |
·形象外部研究与内部研究的方法 | 第29-32页 |
3 橘子洲景区形象分析 | 第32-52页 |
·橘洲橘洲 橘子之洲 | 第32-34页 |
·百亩橘园 | 第32-33页 |
·四季橘洲 | 第33-34页 |
·橘子洲头 江天暮雪 | 第34-36页 |
·山水洲城 | 第34-35页 |
·亭洲怀情 | 第35-36页 |
·洲渡朱张 求学之径 | 第36-38页 |
·碧洲芳渡 | 第37-38页 |
·渡楼思辨 | 第38页 |
·敢为人先 革命摇篮 | 第38-41页 |
·风华正茂 | 第39页 |
·谁主沉浮 | 第39-40页 |
·问天指路 | 第40-41页 |
·三湘四水 历史印记 | 第41-52页 |
·乡居印象 | 第41-43页 |
·三湘土风 | 第43-47页 |
·开埠印记 | 第47-52页 |
4 橘子洲景区形象表现手法 | 第52-56页 |
·传统园林艺术的借鉴 | 第52页 |
·精神气质的隐喻象征 | 第52-53页 |
·集体记忆的再现创造 | 第53-54页 |
·历史遗存的保留转置 | 第54-56页 |
5 结论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4页 |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第64-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