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隔震装置及框剪结构的隔震优化设计研究
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4页 |
·选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隔震结构的特征 | 第13-14页 |
·隔震结构的原理 | 第13页 |
·隔震结构的效果和设计 | 第13-14页 |
·隔震结构与传统结构的比较 | 第14页 |
·隔震装置的种类和特点 | 第14-16页 |
·叠层橡胶支座 | 第14-15页 |
·摩擦滑移支座 | 第15-16页 |
·摩擦单摆支座 | 第16页 |
·基础隔震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 | 第16-18页 |
·叠层橡胶支座及竖向隔震问题 | 第17页 |
·摩擦滑移支座及隔震层位移过大问题 | 第17-18页 |
·发展趋势 | 第18页 |
·摩擦摆隔震支座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 第18-2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工程应用实例 | 第19-21页 |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21-24页 |
第2章 新型 SMA-摩擦摆隔震支座的设计与研究 | 第24-36页 |
·摩擦摆隔震支座的类型和特点 | 第24-26页 |
·摩擦单摆隔震支座的构成和工作原理 | 第24-25页 |
·变曲率(频率)和变摩擦单摆隔震器 | 第25页 |
·摩擦复摆(双凹摩擦摆)隔震器 | 第25页 |
·沟槽式摩擦单摆隔震器 | 第25-26页 |
·摩擦摆隔震支座的力学模型 | 第26-29页 |
·摩擦摆支座的分析方法 | 第26页 |
·摩擦摆支座的计算模型和刚度 | 第26-27页 |
·复位特性 | 第27-28页 |
·摩擦摆隔震系统的动力方程 | 第28-29页 |
·形状记忆合金材料 | 第29-31页 |
·SMA 形状记忆合金简介 | 第29页 |
·SMA 的基本特性 | 第29-31页 |
·SMA 材料的本构模型 | 第31页 |
·新型 SMA 摩擦摆隔震支座的研制 | 第31-33页 |
·SMA 摩擦摆隔震支座的力学模型及动力方程 | 第33-35页 |
·新型隔震系统的优点 | 第35页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3章 隔震结构的隔震模型和动力分析 | 第36-46页 |
·基础隔震 | 第36-39页 |
·单质点隔震系统的动力分析 | 第36-37页 |
·多质点基础隔震体系 | 第37-39页 |
·层间隔震 | 第39-44页 |
·层间隔震的优势及适用范围 | 第39-40页 |
·层间隔震结构的动力分析模型 | 第40-41页 |
·层间隔震结构的振动方程 | 第41-44页 |
·层间隔震结构的时程分析和抗震性能分析 | 第44-45页 |
·结构的时程分析 | 第44-45页 |
·隔震结构的抗震性能评估 | 第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4章 隔震层在竖向位置的优化布置 | 第46-66页 |
·工程概况及荷载工况 | 第46-47页 |
·工程概况 | 第46-47页 |
·荷载工况 | 第47页 |
·新型摩擦摆支座的参数选取 | 第47-49页 |
·地震波的选取 | 第49-50页 |
·新型 SMA-摩擦摆隔震支座的时程分析 | 第50-52页 |
·框剪结构数值模型的建立 | 第50页 |
·新型摩擦摆支座与传统摩擦摆支座的时程分析 | 第50-52页 |
·竖向隔震层位置的优化布置 | 第52-63页 |
·工程的支座布置方案 | 第53页 |
·隔震结构的模态分析 | 第53-55页 |
·隔震结构的时程分析 | 第55-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6页 |
第5章 基于偏心率的隔震层优化布置 | 第66-78页 |
·隔震层偏心率计算 | 第66-67页 |
·隔震支座的一般布置方式 | 第67页 |
·隔震层的偏心率优化 | 第67-69页 |
·质心分布分析 | 第67-68页 |
·优化方案 | 第68-69页 |
·优化效果比较及时程分析下的隔震效果比较 | 第69-76页 |
·刚心位置 | 第69页 |
·模态分析 | 第69-71页 |
·时程分析下隔震效果对比 | 第71-76页 |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8-80页 |
·结论 | 第78-79页 |
·展望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