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大气污染及其防治论文--粒状污染物论文

上海地区灰霾过程中的主要物理和化学问题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5页
   ·灰霾概况第13-17页
   ·灰霾研究概况与进展第17-23页
     ·气象条件对灰霾形成的作用第17-19页
     ·大气污染物对灰霾形成的作用第19-23页
   ·灰霾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论文研究内容第23-25页
     ·灰霾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第23页
     ·论文研究内容第23-25页
第二章 主要研究手段及数据处理方法第25-37页
   ·同步辐射 X 射线吸收精细结构理论和方法第25-34页
     ·同步辐射 X 射线吸收精细结构理论第25-27页
       ·EXAFS 原理第25-26页
       ·XANES 原理第26-27页
     ·颗粒物中 S、Fe 的近边谱分析方法第27-34页
       ·颗粒物中 S 的近边谱分析方法第27-33页
       ·颗粒物中 Fe 的近边谱第33-34页
   ·其他实验方法第34-37页
     ·后向轨迹第34-35页
     ·X 射线荧光谱技术第35-36页
     ·离子色谱技术第36-37页
第三章 上海地区灰霾的特征第37-57页
   ·上海发生灰霾的宏观规律第37-44页
     ·上海地区灰霾的地域特征第38-42页
     ·上海地区灰霾期间颗粒物的成分特征第42-44页
   ·上海地区灰霾与沙尘暴区别第44-56页
     ·样品采集与分析第44-46页
     ·沙尘暴与灰霾异同点第46-54页
       ·成分区别第46-49页
       ·后向轨迹特征第49-50页
       ·沙尘暴期间 S、Cl、Ca 的化学成分第50-54页
     ·小结第54-56页
   ·本章小结第56-57页
第四章 上海地区灰霾期间颗粒物的积聚效应第57-77页
   ·逆温层在上海地区颗粒物积聚过程中的作用第57-69页
     ·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第58-59页
     ·上海空气颗粒物污染特征及与能见度的关系第59-61页
     ·颗粒物浓度与逆温层底高的关系第61-64页
     ·灰霾与逆温层、相对湿度、颗粒物浓度的关系第64-68页
     ·小结第68-69页
   ·颗粒物浓度与其他气象条件的关系第69-75页
   ·本章小结第75-77页
第五章 二次颗粒物在上海灰霾形成过程中的作用第77-119页
   ·上海地区颗粒物中的 S 的种态以及硫酸盐组成分析第78-103页
     ·样品采集与数据分析第79-80页
     ·上海地区颗粒物中 SNA 的粒径分布特征第80-88页
       ·SNA 的粒径分布第80-83页
       ·SNA 的特征分析第83-86页
       ·气团的后向轨迹分析及其对 SNA 形成的作用第86-88页
     ·典型灰霾和非灰霾期间颗粒物中硫酸盐的化学种态研究第88-98页
       ·S 的化学种态及粒径分布特征第89-90页
       ·上海地区颗粒物中硫酸盐化学种类组成及粒径特征分析第90-95页
       ·气团输运对本地硫酸盐成分的影响第95-98页
     ·灰霾期间颗粒物中硫酸盐的组成分析第98-102页
     ·小结第102-103页
   ·含 Fe 颗粒物催化氧化 SO2的异相化学过程的原位实时研究第103-117页
     ·SO_2的氧化途径第103-104页
     ·模拟实验第104-116页
       ·模拟反应装置搭建以及测试方法第105-107页
       ·实验结果与讨论(离线测量部分)第107-111页
       ·原位实验装置第111-112页
       ·原位实验结果与讨论第112-116页
     ·小结第116-117页
   ·本章小结第117-119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119-123页
论文发表情况第123-124页
参加会议第124-125页
参考文献第125-137页
致谢第137页

论文共13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磺化PP无纺布血液相容性与吸附低密度脂蛋白性能研究
下一篇:核石墨热解炭涂层的辐照损伤及熔盐浸渗特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