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脑软脉颗粒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项脉痹—肾虚血瘀型)”的临床干预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7页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7-8页 |
引言 | 第8-9页 |
资料与方法 | 第9-20页 |
1. 研究对象 | 第9-10页 |
·西医诊断标准 | 第9页 |
·项脉痹-肾虚血瘀型诊断标准 | 第9页 |
·病例纳入标准 | 第9页 |
·排除标准 | 第9-10页 |
·其他 | 第10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0-17页 |
·病例来源 | 第10-11页 |
·病例分组 | 第11页 |
·治疗方法 | 第11页 |
·观察指标与方法 | 第11-15页 |
·疗效判定标准 | 第15-16页 |
·统计方法 | 第16-17页 |
3. 临床资料分析 | 第17-20页 |
·年龄分析 | 第17页 |
·性别分析 | 第17页 |
·两组病例主要危险因素与并发症比较 | 第17-18页 |
·主要症状 | 第18页 |
·中医症状积分 | 第18页 |
·颈动脉斑块Crouse积分比较 | 第18-19页 |
·治疗前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比较 | 第19-20页 |
结果 | 第20-29页 |
1. 临床症状治疗前后比较 | 第20-23页 |
·主要症状疗效比较 | 第20-22页 |
·中医症状积分治疗前后比较 | 第22页 |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 第22-23页 |
2. 颈动脉超声检查指标比较 | 第23-25页 |
·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比较 | 第23-24页 |
·治疗前后Crouse积分比较 | 第24-25页 |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超声病理分型治疗前后比较 | 第25页 |
·颈动脉超声变化的判定标准评价 | 第25页 |
3. 颈动脉血流动力学比较 | 第25-26页 |
4. 斑块稳定性血清指标水平比较 | 第26页 |
5. 血脂水平比较 | 第26-27页 |
6. 安全性检测及不良反应 | 第27-29页 |
典型病案分析 | 第29-30页 |
讨论 | 第30-41页 |
1. 研究背景 | 第30-31页 |
·CAS的防治研究背景 | 第30-31页 |
·中医药干预CAS有独特优势 | 第31页 |
·中医学对AS的认识 | 第31页 |
2. 肾虚血瘀理论提出 | 第31-33页 |
·肾虚血瘀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基础 | 第32页 |
·肾虚血瘀的实验室依据 | 第32页 |
·“肾虚血瘀”思想在颈动脉斑块的临床依据 | 第32-33页 |
3. 健脑软脉颗粒的组成分析 | 第33-34页 |
4. 健脑软脉颗粒的现代药理 | 第34-36页 |
·单味药的现代药理研究 | 第34-35页 |
·健脑软脉颗粒的药理、实验研究 | 第35页 |
·健脑软脉颗粒的临床研究 | 第35-36页 |
5. 健脑软脉颗粒对CAS疗效分析讨论 | 第36-39页 |
·治疗前后症状评价 | 第36页 |
·颈动脉斑块前后变化分析讨论 | 第36-38页 |
·斑块稳定性血清指标水平治疗前后比较分析 | 第38-39页 |
6. 本研究的问题与展望 | 第39-41页 |
结论 | 第41-42页 |
致谢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附录一 文献综述 | 第46-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附录二: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