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9-17页 |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 ·研究背景 | 第9页 |
|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目的 | 第10-11页 |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0页 |
| ·研究的目的 | 第10-11页 |
| ·相关概念辨析 | 第11-12页 |
| ·聚落的含义 | 第11页 |
| ·传统聚落空间的含义 | 第11-12页 |
| ·空间精神的概念 | 第12页 |
|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 | 第12-15页 |
| ·国外研究 | 第12-13页 |
| ·国内研究 | 第13-15页 |
| ·研究思路和主要方法 | 第15-17页 |
|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 ·研究思路 | 第15-17页 |
| 第二章 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特征及类型研究与分析 | 第17-25页 |
| ·自然环境因素与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特征及类型 | 第17-21页 |
| ·自然环境对聚落选址的影响 | 第17-18页 |
| ·自然因素与传统聚落空间形态 | 第18-21页 |
| ·社会环境因素与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特征及类型 | 第21-25页 |
| ·经济技术与传统聚落空间形态 | 第21-22页 |
| ·社会文化与传统聚落空间形态 | 第22-25页 |
| 第三章 传统聚落空间精神分析与解读 | 第25-35页 |
| ·传统聚落空间结构体系与空间观念 | 第25-30页 |
| ·自然生态空间中的空间观念 | 第25-27页 |
| ·生活空间中的空间观念 | 第27-28页 |
| ·人文精神空间中的空间观念 | 第28-30页 |
| ·传统聚落空间精神的解读 | 第30-35页 |
| ·“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 第30-31页 |
| ·以人为本的社会观 | 第31-32页 |
| ·内敛向心的生活观 | 第32页 |
| ·尊卑有序的伦理观 | 第32-35页 |
| 第四章 传统聚落空间精神在当代居住区中的设计手法及表现形式分析与总结 | 第35-47页 |
| ·当代聚落空间发展的突出问题 | 第35-38页 |
| ·聚落空间特色丧失 | 第35-36页 |
| ·传统与现代的矛盾 | 第36-37页 |
| ·人与自然的矛盾 | 第37-38页 |
| ·传统聚落空间精神在当代居住区中的设计手法及表现形式 | 第38-47页 |
| ·顺应自然、因地制宜 | 第38-39页 |
| ·传统元素和符号的应用 | 第39-43页 |
| ·宜人的尺度 | 第43-44页 |
| ·朴素淡雅的外观 | 第44-45页 |
| ·多级的层次空间设计 | 第45-47页 |
| 第五章 具体实践应用 | 第47-55页 |
| ·九华金畔雅墅居住区设计项目概况 | 第47-48页 |
| ·项目规模 | 第47页 |
| ·基地优势 | 第47-48页 |
| ·九华金畔雅墅居住区设计中传统聚落空间精神设计手法及表现形式的应用 | 第48-54页 |
| ·顺应自然、因地制宜 | 第48-51页 |
| ·多级的层次空间设计 | 第51-54页 |
| ·传统聚落空间精神的回归 | 第54-55页 |
| 第六章 结语 | 第55-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 致谢 | 第59-60页 |
| 附录 | 第60页 |